版權所有 史威登堡讀書會

http://www.swedenborgians.org/

 

天才兒童

史威登堡,1688129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父親是烏普薩拉大學的神學教授兼烏普薩拉大教堂的主任牧師,後來榮膺主教,同時晉升為貴族。史威登堡從小在敬虔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一家人時常在就餐或聚會時談論宗教話題,小史威登堡因而有足夠的機會和神職人員就信仰和生活交流看法。多年後,當他回憶兒時所受的宗教影響時,他寫道:“從四歲到十歲,我時常思想神、救恩、人的心性等方面的問題。我時常說出一些事,讓我的父母非常驚訝;他們說一定有天使通過我的口說話。從六歲到十二歲,我最大的樂趣是與神職人員談論信仰。我認為信仰的生命是仁愛,仁愛使信仰具有生命力,而且神樂意將信心賜給每一個人,不過僅有實踐仁愛的人才接納信仰。”

關於史威登堡的童年,有一事不得不提,就是很小的時候,他就注意到思想和呼吸之間的微妙關係。早禱晚禱時,他習慣了長時間屏住呼吸。後來,當他探索心與肺協調運作的關係,特別是全神貫注地寫作時,他的呼吸似乎停止了,一種深沉的內呼吸在進行。回首往事,他發現自己從小就有了這方面的預備,使他能進入忘我之境,最終進入人的內心世界,探索靈界的奧秘。“我最初習慣於這樣呼吸,是在兒時做晨禱和晚禱的時候。後來,當我時而探索肺與心臟的協調運作時也是這樣呼吸,特別是當我聚精會神地寫作時,更是如此。多年以來,我時常注意到我的呼吸是悄無聲息的,幾乎難以察覺。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已多年習慣於這樣呼吸,特別是陷入沉思的時候,我的呼吸似乎停止了。否則的話,要冥想真理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當天堂向我敞開以後,我得以與精靈交往,有時一個鐘頭的時間,我幾乎不用呼吸,只要吸納足夠的空氣維持思維的運行就好了。”(《靈界日記》3464

 

學習深造

16996月,史威登堡進入烏普薩拉大學求學。當時,該大學提供四個主要的研究領域:神學、法律、醫學和哲學。史威登堡主修哲學,但他好學的頭腦促使他涉獵眾多領域,包括自然科學、數學和法律。語言方面,他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完成正規的大學教育以後,1710510,史威登堡遠赴倫敦留學深造,從一個人口不到2000的小型大學城來到了一個擁有50萬人口的大城市。當他蒙主引入自然科學的海洋”時,最具重要意義的是他進入了一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土地。初抵倫敦,這種自由就以一種非常活潑的形式吸引了他的注意。整個城市處於熱烈的討論之中,以小冊子加咖啡屋的形式,談論君主權利與公民責任等話題。年輕的史威登堡想必感到吃驚,儘管政府受到公開的批評,卻沒有人被逮捕。這在瑞典或荷蘭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可能做到的。

雖然史威登堡在英國逗留了不到三年,但那幾年卻是他思想成型最重要的時期。他之前沒到過大城市,大學城的思想和討論或多或少受到神學教條的束縛。而如今,在一個思想可塑性最強的年紀,他正好進入了一個思想和研究完全自由的的國度。他和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建立了親密的關係;訪問了牛津大學,並與數學教授薩維爾、著名天文學家哈雷、伯德雷恩圖書館的哈德森博士進行了學術討論;參加了哲學協會的會議,並登門拜訪了協會的許多成員;與地質學家伍德沃德探討了礦物學;和出版商張伯倫頻繁打交道;與發明家法蘭西斯及著名的儀器製造家馬歇爾探討數學儀器;還閱讀哲學學報和其他英文著作。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他思想成型的階段。

史威登堡在英國留學的三年有三大特徵,這些資訊都是從幸得留存的四封書信獲得的。其一是學習自然科學,這是他出國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他前半生的鮮明色彩。哲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宇宙學、冶金學、礦物學、地質學、解剖學、生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採礦工程學,這些他都有過或深或淺的研究。“我每天都去拜訪城內最有名的數學家,也拜訪了弗拉姆斯蒂德。他被認為是英格蘭最頂尖的天文學家,經常進行天文觀測。總有一天,他和巴黎人的天文觀測能給我們帶來月亮運行及其向行星移動的準確理論,為海上航行的人提供精確的經度。因為他發現,到目前為止,月亮的運行軌跡根本沒有得到確定,所有的理論資料還遠非完美。”其二是學習之餘參觀名勝古跡,這是他最大的興趣之一。1710年秋,史威登堡在信中說,他已走遍倫敦城所有值得參觀的地方,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倫敦塔、倫敦大橋,以及點綴城市的美麗的廣場和民宅。他一定也去了聖詹姆斯公園、肯辛頓花園、春園公園(也就是現在的沃克斯廳園),也逛了斯特蘭德附近的書店和貨攤,尋找感興趣的書籍,其中包括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史威登堡說他每天堅持閱讀。此外,吟詩作賦也是他學習之餘的消遣之一。“這裏有很多出色的詩人,比如德萊頓、斯賓塞、沃勒、彌爾頓、考利、博蒙特、弗萊徹、莎士比亞、詹森、本、奧爾德姆、貝納姆、菲力浦、史密斯等等。他們的詩作充滿想像,值得一讀。”

其三是學習手工製作技巧,包括製錶、雕刻、書籍裝訂、鏡片研磨等技術;務實是他一生中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每次租房,我都好好利用。起初我和一個鐘錶匠住在一起,後來又和一個木匠住了一段時間,現在正和一個銅管樂器大師住在一起。我偷偷學習他們的技巧,相信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想要獲得地球儀的製作圖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生怕被人複製,而且他們製作的地球儀非常昂貴。因此,我打算親自雕刻兩件中等尺寸的,再把圖版寄回瑞典。等回國以後,我興許再製作幾個更有價值的。現在我已經熟練了雕刻,我想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進行雕刻了。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我準備寄一個樣品給他,這是目前為止我親手雕刻的第一件作品。另外,我從房東那學會了製作銅管樂器的方法,而且做了很多,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要是回到瑞典,我不需要請任何人幫忙製作地球儀的子午線及其它部件了。天文學方面我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了很多于學習天文知識有用的發現。雖然一開始它讓我頭疼,但是現在,長時間的沉思對我已不是什麼難事了。”

 

公務生涯

回國以後,史威登堡辦過一份科技雜誌,也監督過若干重要的工程,包括建造一個全新設計的船塢,修建一條運河,建立一套陸地轉移大型戰艦的系統,但他生平最主要的工作還是擔任皇家礦務局的顧問。其職責包括視察礦場,就礦藏的品質和數量作出詳細的報告,也參與人事和行政管理,雇用人員,仲裁勞動爭議,提出改進建議,等等。

1716年被國王任命為礦務局顧問到1747年正式退休,史威登堡的公務生涯並非一帆風順。1718年國王駕崩以後,礦務局拒絕承認他的職位。他一方面出國學習考察,一方面反復申訴,直到六年後的1724年才正式成為礦務局的一員,再度六年後的1730年才獲得全額工資。史威登堡之所以堅持,是因為他既有這方面的興趣,也有這方面的才能。他曾有機會成為烏普薩拉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但他委婉地拒絕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在礦務局的位子上能為國家作出更多實際的貢獻。這與他嚴格要求自己的四項行為準則是相符的。一、時常閱讀、默想主的話,二、凡事順從神的安排,三、注意在任何事上舉止得體,始終保持清潔的良心,四、忠實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多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旅行日記》

 

史威登堡是一個偉大的旅行家。1710年,年僅22歲的他踏上旅途,開始第一次歐洲旅行。他的第十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旅行是在六十年後的1770年,當時他已是82歲高齡。從第一次旅行到最後一次旅行,他在國外度過了24年的光陰。也就是說,自成年以後,他有40%的時間生活在國外。這一數字表明,史威登堡稱得上一位終生旅行的異鄉客。

 

1745年前後,史威登堡開始在一個新的維度旅行。從此,他幾乎每天都在靈界遨遊,其靈界之旅持續了27年,直到離開人世。1745-1747年,他把靈界經歷記錄在一卷未曾出版的手稿背面。1747-1765年,他把靈界之旅寫入《靈界日記》。1765-1771年,他把靈界見聞穿插在所出版的著作當中。誠然,24年的歐洲之旅使史威登堡稱得上世界著名的旅行家,但是與他獨特的靈界之旅比起來,就遜色得多了。他完全有資格被稱為“最偉大的靈界旅行家”。

 

史威登堡的第一次旅行是為了學習深造。他於1710年春到達倫敦,大約1712年冬離開,在倫敦居住了差不多三年。第二次旅行是為了學習和考察採礦技術,以求正式成為礦務局的一員。第二年,他的留學旅程被迫中止。因為他收到父親的來信,希望他作為家中的長子,能回去解決家庭遺產的糾紛。雖然有些猶豫,他終究放棄了原定的旅行計畫,打道回府。

 

1733年,史威登堡第三次出國旅行,目的是完成他已投入十多年的手稿。雖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於瑞典經濟至關重要的兩種金屬,但是他希望探索的卻遠非冶金學本身。他一直在尋求瞭解自然的法則,希望追溯物質的起源和運作規律。1733春,他覺得是時候完成他的著作了,便計畫了一次德國之行,希望可以視察更多的礦場,然後發表他的作品。他的同仁注意到了他在這方面的努力。當史威登堡申請九個月的假期時,他們在申請書中加上了礦務局的意見,表示對他的支持,說史威登堡以“令人稱道的幹勁在礦務方面樂此不疲地寫了許多有用的材料,人們一定樂於見到這樣的作品問世”。國王與委員會商議之後同意了他的申請。

 

史威登堡此次旅行到了德國和波蘭,在萊比錫出版了他的三卷《哲學和礦物學著作集》(Philosophical and Mineralogical works),還發表了一篇題為《論創造的起因與終極目的》(The First and Final Cause of Creation)的小論文。一路上,很多地方和事件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全都一絲不苟地記在日記當中,包括所到的城鎮,當地的人文風情,所參觀的名勝古跡,與他同行的旅伴,所拜訪的學者,正在閱讀的書籍,等等。花園、庭院、城堡、宮殿、教堂、礦場、醫院、圖書、手稿、音樂、藝術、圖書館、科學理論、宗教團體、遊行、娛樂,全是他關注的目標。他從未丟棄手頭的工作,也從不錯失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的良機。其興趣之廣泛,精力之充沛,觀察力之敏銳,隨處學習、探索、調查、體驗、思考、寫作之精神,令人驚異,令人讚歎。

 

1736年,史威登堡又一次離開斯德哥爾摩。他給國王寫信,申請三到四年的假期,以完成他手頭的著作。他希望能留在國外,“尋找最合適的條件,包括從圖書館獲取必要的協助,向諸位學者請教,以便完成並出版我的著作,這些都是我在家鄉難以做到的。”他的計畫是尋找靈魂在體內的居所。礦務局作了適當安排,以履行史威登堡出行期間的工作。他的申請再次獲得批准。

 

史威登堡此次出國旅行的成果是17409月發表了《 靈魂世界的機制》(The Economy of the Soul’s Kingdom)上卷。和上次旅行一樣,他把旅途的所見所聞記錄在日記當中。其興趣之廣泛、精力之充沛、觀察力之敏銳依然是他的風格,風土人情、宗教禮儀、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歌劇、戲院、花園、圖書館依然是他感興趣的目標。不過兩次的旅行日記在特點上還是有些不同,前者偏向現代、科學、工業、生產等主題,因為上次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礦物學方面的著作,揭示最時新、最現代化的採礦工藝和技術。而本次旅行的目的是完成靈魂學方面的著作,所關注的是身體和靈魂的相互關係。下面是從他的旅行日記中節選的幾段文字,從這些記錄我們看到一個擁有廣泛興趣,具備充沛精力的人是如何用心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的。他仿佛時時在觀察,事事在留心,處處在學習,其用心體驗生活的熱情令人肅然起敬。

 

“說起我在旅行中所拜訪並因此結識的諸多學者,那真是一言難盡,因為我從不錯失這樣的機會。再者,我也從不放過參觀圖書館、鑒賞收藏品等有趣的事兒。”

 

“我終於到達了柏林。我先是在城裏溜達了一圈,想看看有什麼吸引眼球的地方。在通往皇家城堡的大橋上,國王威廉于1703年建造的銅像一下把我迷住了。它如此巨大,雕工又如此精美......皇宮相當雄偉,風格頂級奢華,在建築規模上比許多國王的皇宮更勝一籌。皇宮的一側是一個可容納二三萬名士兵的閱兵場,從宮裏便可檢閱場上的軍事演習或閱兵儀式。我不打算用千言萬語來描述皇宮的壯觀,畫家只消一幅畫便可將它描繪得更形象直觀。”

 

“我行走在布拉格,參觀了很多地方。[1] 去了莫爾道河大橋,大橋有18個圓拱,圓拱上有各式各樣的雕像。[2] 參觀了聖維塔大教堂(St. Vitus)……沒來得及參觀聖溫塞斯勞斯大教堂(St. Wenceslaus)和其中的聖物。[3] 參觀了大主教的宮殿。[4] 參觀了另外一些壯麗的宮殿。[5] 參觀了聖洛雷托大教堂(St. Loretto)(屬方濟會)。[6] 在聖洛雷托大教堂,我有幸參觀了他們的聖所。[7]參觀了聖尼古拉斯大教堂(St. Nicholas)(屬耶穌會士)。[8] 到猶太人的集市和社區逛了一圈,真是亂糟糟髒兮兮的一片。[9] 站在大教堂所矗立的山上,整個城鎮盡收眼底。[10] 參觀了市政廳及其奇特的大鐘,大鐘不僅指示時間,也指示月球週期。此外,還到處參觀了街道和廣場上神態各異的雕塑。”

 

“第一個給繪畫注入生命力的人是喬托(Giotto)。十六世紀又出現了拉斐爾(Raphael),可惜他37歲便英年早逝了。隨後又興起了柯勒喬(Coreggio)和提申(Titian)。十七世紀以奇尼亞尼(Cignani)首當其衝,馬拉提(Carlo Maratti)緊隨其後。十八世紀也誕生了不少傑出的畫家,諸如法蘭西斯奇尼(Franceschini)、索利梅尼(Solimeni)、朱塞佩(Giuseppe del Sole)、巴里諾(Barino),等等......透視畫方面的大師有波齊(Pozzi)、卡瓦佐尼(Cavazzoni)、卡斯特里尼(Castellini),比什蒂加(Bistega)和比別尼(Bibieni)更是登峰造極。雕刻方面,領銜出場的有瑪格裏滕(Margaritone)、皮薩尼(Andrea Pisani)、卡瓦利諾(Pietro Cavallino)三位大師。十七世紀又誕生了隆巴多(Antonio Lombardo)和阿爾加迪(Alessandro Algardi)兩位大師,貝爾尼尼(Bernini)更是一枝獨秀......建築藝術在布拉芒特(Bramante)、巴羅喬(Bsaroccio)、塞利奧(Serlio)、聖索維諾(Sansovino Fontana)諸位大師的努力下日趨成熟,他們的風格都源自米開朗基羅(Michael Angelo Buonarotti)。但是,開創建築學的人卻是阿爾貝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和布魯內萊斯迦(Brunellesca)。時至今日,博羅米尼(Borromini)又給建築藝術注入了新的風格。卡洛(Carolo Fontana)和福格尼(Foggini)也作出了這方面的貢獻。”

 

“我和一個朋友一同參觀了皇家園林,園中儘是從國外引進的樹種。左邊主要是絲柏和月桂,右邊主要是香木緣和橘樹。靠圍牆的樹多種多樣,還有一棵極為粗壯的無花果樹。在此,我們能看到大片的月桂和橘樹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少說都在500棵以上,修飾得整齊而漂亮,無論樣式、高度、粗細、年齡,似乎都一模一樣!樹幹的直徑全是8英寸,那棵印第安無花果樹的樹徑則為24英寸。此皇家園林稱得上所有歐洲園林當中的佼佼者!”

 

“聖約翰日那天,我出到郊區散步,觀賞以大理石雕塑見稱的大花園。通往花園的路很長,道路兩旁長有密密麻麻的樹木,修飾整齊,造型奇異,還裝飾有陶制塑像。道路盡頭便是花園了,園內裝飾著漂亮的大理石雕塑,全由精純耀眼的大理石做成,無不栩栩如生。雕塑有大有小,數量驚人。與凡爾賽的雕塑相比,除了在尺寸上稍遜一籌外,其他都有得一拼。在這裏,你可以盡情享受田園風光的樂趣。”

 

“我來到卡爾斯貝的天主教堂,參觀了他們的彌撒。整個氛圍是那麼愉悅怡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聽覺方面,他們有非常優美的旋律,全由樂器演奏,不用人聲。視覺方面,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拿著燈檯和蠟燭的男孩做著各種動作,神父穿著華美的禮服,男孩也穿著華美的禮服,在燈檯的照耀下,一切都顯得金光閃閃,銀光閃閃。嗅覺立面,聖壇和聖所所塗抹的香油散發出濃郁的芳香。觸覺方面,神父進殿時將聖水撒在信徒身上。心靈方面,神父和青年信徒無數次屈身敬拜至高者的場面令人震撼。唯一欠缺的是味覺方面,因為只有神父能享受葡萄酒的美味。這些崇拜聖事的安排,都是為了愉悅人的感官。信徒對這些感興趣,因為對他們來說,外在感官是憶念至高者的首要途徑。”

 

“我還參觀了當地的圖書館,其中藏書不少,可惜大部分已經陳舊(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資金),讀者有興趣借閱的不多。館中還展出了一些手稿,其中包括從埃克斯拉夏佩爾(Aix-la-Chapelle)收集而來的800年前由查理曼大帝所抄寫的聖經,從克莉絲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ana)圖書館收集而來的義大利文歷史資料和許多古老的法典,還有一些漢文書籍,一本極為精緻的古蘭經,另有一本盒裝的形狀幾近圓形的袖珍古蘭經,還有一本巨大的地圖冊。”

 

“當中一位站在甲板上,一動不動。四個小時的時間,他一直在虔誠的禱告——很可能是為船上航行的人禱告。這樣的禱告,只要是出自一顆誠實純潔的心,真誠無偽,一定是神所悅納的。”

 

“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花園,園中種植了不下4000株奇異的植物,還有一個種滿奇特樹木的小樹林和一座高塔。該塔建於亨利大帝時期,登上塔樓,城市大部可收入眼底。花園由國王的首席御醫打理。這裏每週都舉辦植物學、化學和解剖學的公開課。花園入口處的建築中,有杜納福爾(Pitton de Tournefort)的奇珍收藏室和一個不下6000件植物的標本室。”

 

“我到了波格賽別墅(Villa Borghese),這裏有非常棒的雕塑群,到處樹立著古代或現代君王及其他名人的雕像,還有甕啊瓶啊珍奇石柱什麼的。在現代雕塑中,貝爾裏尼(Bernini)的達芙妮是我見過的最惟妙惟肖的作品。別墅四圍儘是古代或現代的雕塑,園中到處矗立著石柱。花園和庭院之壯麗,簡直可以與王宮媲美。這些全是樞機大臣波格賽(Cardinal Scipio Borghese)的藏品,有兩處地方樹立著他的大理石塑像。園中還有噴泉和橘園。真是花幾天時間也欣賞和描述不了其中的美啊!”

 

“在秘書官維特的陪伴下我來到了圖書館,這裏非常的壯觀,書籍的歸類也很到位。我到達的時候,司法委員克萊默已經離開了。圖書館供有藏書70000卷,八開本放在頂層,可以通過內部的樓廊獲取。他們向我展示了1456年在馬揚斯印製的西塞羅(Cicero)的作品,它被公認為第一本印刷書籍。他們也向我展示了我的作品,不知道我就是作者。”

 

“我來到魯瓦,這是一個慘澹的城市。無論走到何處,修道院、教堂、僧侶都是最富有的,他們佔據了大部分的土地。僧侶個個體態肥胖,傲氣十足,生活富裕。他們多數過著懶散的生活,希圖越來越多的人屈從於他們。對於窮人,他們除了口頭上的祝福,根本不關心他們的死活,還白白掠奪他們本已少得可憐的財富。”

 

 

上下求索

 

 史威登堡在自然科學、哲學、解剖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三卷《哲學和礦物學著作集》和三卷《靈魂世界的機制》。《哲學和礦物學著作集》上卷《論自然哲學的原理》(Principia),是他自然哲學的系統體現。中卷《論鐵和鋼》(On Iron and Steel),下卷《論銅和黃銅》(On Copper and Brass),是他作為皇家礦務局顧問的專業成就。這些耗資不小的著作,是他多年辛勤投入的結晶,出版後在學術界獲得了高度的讚譽,甚至紙張的精美度、印刷的清晰度,全都一絲不苟。下面僅僅引用一些學術雜誌對其著作的評論,以此管窺史威登堡在自然科學、哲學、解剖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至於他在書中所闡述的具體觀念和所取得的發現,留待對其著作做過全面研究的人來作評判。)

 

“整本著作透現出作者在尋求真理方面的懇切之心,和他在自然哲學方面的罕見洞察力。”阿姆斯特丹季刊《博學通報》如此評論他的《哲學和礦物學著作集》。史威登堡對於鐵與銅的冶煉過程的清楚描繪,尤其受到各方的高度讚譽。“史威登堡先生以一絲不苟的準確度揭示了冶煉廠長期以來苦心隱藏的技術機密。要知道,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機密甚至連他們的子女都不曾透露的。對於那些因自私和忌妒生怕工藝技術為他人所用的人(他們聲稱將諸多世紀以來辛辛苦苦所獲得的技藝公開為大眾所用是不公平的),他絲毫不在乎受到他們的憎恨......史威登堡先生虛懷若谷,他坦承這部礦物學著作只有兩部分出於自己,第三部分是從他人的著作集結而來......他將幾乎整個歐洲的冶煉流程呈現出來.......在此,史威登堡先生為那些對採礦和冶金感興趣的人提供了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他不但描繪了其他國家的冶金流程,也描繪了他祖國瑞典的冶金流程,而且描繪得如此詳細、清晰、具體,給讀者呈現了一幅活生生的畫面,仿佛歷歷在目。對於他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個福音。因為他們知道,在很多地方,人們想方設法保守他們的技術機密,嚴守工地和設備,防止陌生人進去偷窺。要獲取這些機密,史威登堡先生需要付出多大代價啊!”

 

對於這些技術機密,史威登堡在早期的一封書信中曾經寫道:“我現在寄給你的這些資料……確實被認為是機密……一個外國人很難接近和獲取這些資訊。我的初衷很簡單,我認為在冶金學上根本不該有什麼秘密。沒有這些知識,人們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難以取得進展。”

 

1734827,芬蘭一位名叫雅各(Jacob Forskal)的採礦主給史威登堡寫信,證實從他的礦物學著作獲益的並非學術界而已。他從心底感激上蒼讓如此有智慧的天才誕生了——“即使一個在礦塵中揮灑汗水的人也能從您的著作獲得必要的啟發”,稱史威登堡為“至為尊貴卓著的閣下,通曉眾多學科的大師”。另外,著名礦物學家漢高(Johan Friedrich Henkel)也從德國薩克森州弗賴堡給史威登堡寫信,請他協助編寫一部礦物學詞典——“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事業”,算是為瑞典的礦物學作一份貢獻。

 

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史威登堡對於將生鐵冶煉成鋼的描述被視若珍寶。因為這個緣故,三年後,有人將《論鐵與鋼》的數章內容引入著作當中發表。此前,阿爾薩斯人一直是從國外引進精鋼,沒有法文專著指明煉鋼的方法。他們懂得,倘若自己掌握將生鐵冶煉成鋼的技藝方法,便可為國家節省大筆資金。1762年,整卷《論鐵與鋼》被譯成法文出版。

 

《哲學和礦物學著作集》的發表,使史威登堡躋身著名學者的行列。這是否正是他的目標?在《論自然哲學的原理》第三部附錄中他寫道:“對我來說,能否贏得大家的一致好評,這並不重要......我不想說服別人放棄各類傑出優秀的學者向世人所貢獻的原則而採納我的原則......倘若我提出的原則比別人的更接近真理......那麼總有一天,人們自然會認同我的原則......若非現在,也必定在不久的將來。”

 

《靈魂世界的機制》發表以後,學術界也給出了極大的讚揚。某學術雜誌如此評論:“為此巨著,我們得感謝瑞典著名哲學家史威登堡先生的辛勤勞作。雖然他不願在著作中署名,但是他的其他著作已為他贏得了相當高的聲譽,他的哲學觀點也已廣為人知,所以我們從著作本身即可輕易猜到其作者。時至今日,有關人體構造和各組織器官的觀察發現已經不少,可惜分散在眾多著作和學術期刊之中,不是人人可以獲得的,而且魚龍混雜,並非具有同等意義,對於打造民眾期盼已久的醫療體系,很多發現尚不具有實用價值。史威登堡先生譜寫此書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最引人注目的觀察發現揉入一本書中,呈現在自然科學的讀者面前,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靈魂世界的機制》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獲得了廣泛的閱讀。第一版很快銷售一空。1742年,上卷和中卷再版發行,換上了新的封面,也給出了作者的名號和身份,以及他業已出版和將要出版的著作目錄。學術期刊後來發表了更多的評論,稱讚史威登堡以他深刻的洞察力極為優雅地論述了一個深奧的主題,使他在學術界業已獲得的聲譽又上了一層樓。“對於所有愛尋根究底的人,這些著作值得拍手稱讚。雖然其拉丁文的風格顯得不那麼平易近人,但是在這些有趣的話題上,還沒有比這更為出色的著作面世。我毫不懷疑作者以後的學術著作同樣能獲得青睞......倘若所有的作者都能努力獻出如此出色的作品,那麼出版界必將繁榮興旺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