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史威登堡讀書會
http://www.swedenborgians.org/
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延續生前習性的階段
離開塵世進入靈界後,我們不是直接上天堂或下地獄,而是先入精靈界。精靈界是天堂與地獄的居間狀態,也是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我們在此經歷兩到三個狀態和階段,然後或提升天堂,或淪落地獄。
“死後我們要經歷三個狀態,然後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第一個狀態是外在的狀態,第二個狀態是內在的狀態,第三個狀態是預備的狀態。我們在精靈界經歷這些狀態。不過也有某些人無需經歷這三個狀態就直接升上天堂或投入地獄。直接進入天堂的是那些已在塵世完成重生,為進入天堂做好了準備的人。他們只需褪去肉體及屬肉體的不淨,即被天使帶入天堂。我曾見一些人死後一小時就被接到天堂。”(《天堂與地獄》491)
【注】精靈界(the world of spirit)是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靈界(the spiritual world)則包括天堂、地獄及精靈界。第三個狀態是善靈受教預備上天堂的狀態,惡人不願受教,故此,其第二個狀態也就是第三個狀態。
反之,那些道貌岸然,實則陰險偽善的人,被直接投入地獄。他們深藏不露,假作和善,欺騙了很多人。史威登堡稱,他也見過死後立刻被打入地獄的情況。亦有一些表面和善,實則陰險的人死後立刻被禁閉在洞穴中,與精靈界的人隔離開來。他們時而被釋放,時而被投回洞穴。
相對而言,多數人先進入精靈界,按神的安排經歷兩到三個階段,然後或上天堂,或下地獄。那麼,人為何要先入精靈界,而非直接入天堂或地獄呢?
在一次靈界經歷中,史威登堡聽天使說,將天堂理解為狀態是智,理解為方所是愚。耶穌說天堂在人心裏,即是此義。精靈界同理。它首先是天堂與地獄的居間狀態,於是在相上,就顯為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
天堂的狀態是美善與真理融合的狀態,地獄的狀態是邪惡與虛假結合的狀態。多數人死後先入精靈界,因為他們尚處在居間的狀態,既不屬天堂,也不屬地獄。(參《天堂與地獄》422)
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皆有內外兩面:外有人前表現的一面,內有真實自我的一面。“我們從小就受著訓練,要在人前表現得友善,仁愛,誠實,隱藏內心真實的意願和想法。我們習慣了過著表面文明道德的生活,而不論內心的實際情況如何。這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導致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本性幾無所知,毫不在意。”(《天堂與地獄》492)
世間多數人都儘量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和想法隱藏起來,時常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口裏一套,心裏一套,言不由衷地說著虛假、奉承的話,儘量在人前表現得客氣和善。精靈界作為居間狀態和地帶,作用就是要剝去各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相,再根據各人的善惡,或提升天堂,或投入地獄,進入適合他本性的地方。籠統言之,我們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是延續生前習性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顯露本性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善靈受教預備進入天堂的階段。
【注】孟子言性善,指天性而言;荀子言性惡,指秉性而言;告子言性無善無不善,指習性而言。天性善,因人之生命本乎神,人性深處是神性。故言人性本善。六祖慧能悟道時感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證悟自性之人皆知人性本善。秉性惡,為有自私之欲,自利之念,即佛家所謂“我執”。習性無善無不善,因習性可隨天性,亦可隨秉性。人生是一所學校,目的是去習性,化秉性,複天性。英文單言性(nature),無天性、秉性、習性之別,中文則需分辨。此處“本性”指各人或隨天性或隨秉性所成之性,史威登堡言之為“主導欲”(ruling love),即人至大至強之欲。隨主導欲之別,而有諸天堂諸地獄之分。
初入靈界時,我們還是原來的面孔、聲音、性格,保持以前的生活習性,言談舉止與生前如出一轍。我們甚至以為自己仍在人間,只在注意到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物,或想起天使曾告訴我們已進入靈界的場景時,才恍然意識到自己已身處另一個世界。所以說,肉體的死亡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我們的生命將在另一個世界延續。
因此,在精靈界的第一個階段,親朋好友能通過我們的面孔、聲音及生命的氣息立刻認出我們。“在靈界,每當我們想起任何人,他的音容笑貌各種細節就出現在我們腦海中。此時,我們所想念的人會立刻出現在眼前。因為在靈界意念是相通的,空間也不同於塵世的空間。所以,我們一跨入靈界,親朋好友就會立刻認出我們。我們繼續交流交往,再續前緣。我見過許多人跨入靈界時與故友重聚因而歡喜交加的場面。夫妻重聚、歡喜交加的情景也時常發生。根據他們在塵世快樂融洽的程度,共同生活的時間或長或短。若無心意相通的愛,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必要分開。”(《天堂與地獄》494)
很多人對死後生命、天堂地獄幾無所知。當他們進入靈界,發現自己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周遭的世界與以前的世界極為相似時,都驚奇不已。驚奇過後,都很想知道天堂地獄在哪,各是什麼模樣。他們先到的朋友就會指點他們,帶他們到各地參觀,與各種人群交往。他們不時想起生前對死後生命、天堂地獄的觀念,不禁為自己在這些重要的事上竟一無所知而唏噓不已。
“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能否進入天堂。很多人自以為能,因為他們在世間曾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他們不曾想過,惡人和善人在表面上並無差別,也是過著道德文明的生活,與人為善,參加聚會,聽道禱告。他們未曾意識到,表面的行為和虔誠無濟於事,唯獨產生外在行為的內在實際才有功效。”(《天堂與地獄》495)
第一個階段的時日因人而異,有長有短,有的數日,有的數月,很少有超過一年的。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各人表裏一致的程度,偽裝越深的人進入第二種狀態所需的時間越長。但不管怎樣,在靈界,誰也不允許所思所願一套,所言所行是另一套。每個人都必須褪去偽裝,拿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並歸入真正屬於他的地方。(參《天堂與地獄》498)
在此,我們還需分辨一個概念:精靈界不是煉獄。“關於煉獄,我可以證實,那完全是天主教為了斂財所編造的謊言。沒有煉獄這回事,也不可能有。每個人死後即進入精靈界(天堂與地獄的居間地帶),根據他在世間的生活方式,為進入天堂或地獄做準備。沒有人是來這裏受苦,惡人也只是在預備完成、進入地獄以後才開始受苦。在精靈界有無數的團體,每個團體內皆有許多樂事,和世間相似。因為精靈界的靈與世上的人是相連的,人同樣是處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精靈在這裏逐漸褪去外表,顯露內在本性,直到主導欲,也就是他生命至內至強的欲望顯露出來。此時人顯出了他的本相,然後根據他主導欲的性質,從精靈界進入適合他的地方:若為善,則進入天堂;若為惡,則進入地獄。事實如此,這是我可以肯定的。因為主許我與精靈界的人來往,隨處觀察,並透過我的實際經歷述說我的見聞,迄今已足足二十年了。我可以證實,煉獄簡直是魔鬼的謊言,因為它的目的是斂財,且意圖主宰人的命運,連死人的靈魂也想操縱。”(《破解啟示錄》784)
【注】在教會傳統中,煉獄指人死後精煉的過程,是將人身上的罪汙淨化以達到圓滿。單從此概念來說,煉獄之說不無道理。因為史威登堡多次提到,有些靈因錯誤之見太深,難以拔除,唯有經歷一番痛苦,才願割捨。此處,史威登堡斷言無煉獄之事,他的意思有二。其一,天主教將靈界分為天堂、地獄及煉獄。有一定罪,但不致下地獄者,就歸入煉獄受苦,等罪過煉淨,便可進入天堂。將煉獄作為天堂與地獄的居間態,明顯有以偏概全之弊。史威登堡指出,人入精靈界是為了將混淆的狀態作清楚的劃分,非為受苦。這才是合理的居間態。從這個角度來說,煉獄只是精靈界的一個層面。其二,1517年,教宗利奧十世以修繕聖彼得大教堂為由,諭令兜售“贖罪券”,聲稱有罪之人只要花錢購買贖罪券,不僅能預先豁免今後的罪行,而且能助已死之人儘快脫離煉獄,升入天堂。所謂“錢幣叮噹入錢櫃,靈魂脫離煉獄升天堂”。贖罪券成了犯罪通行證。因此緣故,史威登堡才鄭重澄清,斷言煉獄只是天主教為斂財所編造的謊言,意圖主宰人的命運,連死人的靈魂也想操縱。
人死後的第二個階段:顯露本性的階段
“注意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言談舉止的人,不難看出人有內外兩性,或者說表裏兩層思想意圖。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是根據他的名聲,根據別人對他的評價。但是與他們接觸時,我們可能不會照心裏實際的想法。即便是惡人,我們也會以禮相加。兩層思想,兩層意圖,由此顯然了。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之輩更是如此,他們的言談舉止和內心的思想意圖完全背道而馳。偽善之徒談論神、天國、靈魂得救、教會真諦、國家福祉、群眾利益,似乎滿有信心愛心。其實在心裏他們沒有信仰,沒有愛心,自私自利。”(《天堂與地獄》499)
在世間,多數人選擇文明道德的生活。但是判斷一個人,要看他內在的意圖和動機。言談舉止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內心的動機可能有天壤之別。“一個人有道德的表現,可由多種不同的原因所促成。若非出於內在的美德,外面的德行便是虛的。例如,若有人不行邪淫,因為他害怕法律的懲罰,或因顧及自己的名聲,或是懼怕染上疾病,或是擔心妻子吵鬧,從此家無寧日,或是害怕丈夫報復,或是因為窮困,或是因疾病、縱欲、衰老已喪失能力,凡此種種,倘若他不行邪淫,是基於社會或道德之律,而非靈性之律,那麼他在心裏依然是邪淫之人,並不視邪淫為惡。”(《生活之道》111)
換言之,一個人的好行為若非出於內心的意願,而因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那麼他的善行只是虛有其表,名不符實。精靈界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要去除各人的面具,顯露各人的本性。每個人都要被帶到這個階段,無有例外,但善人與惡人的經歷截然不同。善人進入第二個階段,褪去屬肉體的粗糙和不淨,人性得到淨化和昇華,更能深切體會到神樂意賜給每個人的自由、平安、智慧、喜樂、幸福,心態思想煥然一新。和第一個階段或生前比起來,有如夢初醒或由暗入明的感覺。他們沐浴在神性的光輝和溫暖中,沉浸在神的智慧和博愛裏,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和幸福。(參《天堂與地獄》506)惡人進入第二階段以後,其邪惡的本性完全暴露出來。他們不像從前懼怕法律的懲罰,也不再顧及自己的名聲、地位、利益、榮譽。曾經小心隱藏的惡欲惡念直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路加福音12:2-3)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的面相和聲音與生前相似。因為此時我們處於外在的狀態,內在本性尚未顯露。進入第二階段以後,我們的臉相開始改變,變得與先前大不相同。善人的相貌越來越美善,惡人的面孔越來越醜陋。“一些剛剛離世進入靈界的人,我能從他們的面孔和聲音認出他們。後來再見到他們時,卻認不出來了。心地善良的人擁有俊美的面孔,心地邪惡的人現出醜陋的形像。”(《天堂與地獄》457)偽君子的面容變化相對緩慢,因為他們習慣了偽裝。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看上去挺有魅力。不過這種虛假的表相終將脫落,他們的本性必要顯露,結果比別人更加醜陋。
進入第二階段以後,無論善靈惡靈,多數會時而短暫地被帶回第一種狀態。此時,他們會想起自己在第二種狀態下本性顯露時的所言所想和所作所為。經過兩種狀態的交替往返,善靈對善惡本質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對天堂的妙樂也有了初步的體驗。惡靈對自己的惡性,對自己在惡欲驅使下的癲狂也有了清醒的認識。有些人會感到尷尬,承認自己喪失了理智;有些人卻絲毫不覺難堪,已不再有丁點羞恥之心。經過兩種狀態的交替往返,惡人認清了自己的本性,於是自願選擇地獄作為他的歸宿。
由此可見,精靈界的第二階段既是個體本性顯露、善惡取捨、內外分離的過程,也是善靈與惡靈逐漸分離的過程。分離的過程即是審判的過程;非由神審判,是人自我審判。耶穌言:“不領受我話的人,我不審判他,有我所講的道來審判他。”(約翰福音12:48)即是此義。
進入第二狀態以後,惡靈受欲望的驅使,無所顧忌地往各種罪惡裏直奔,就時常受到嚴厲的懲罰。“在精靈界,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不論你曾貴為君王,或賤如奴隸,均一視同仁。每種惡皆有相應的罰相隨,如影隨形。犯任何惡,必受相應之罰。但是沒有人須為生前的惡受罰;受到懲罰的,都是因當前所行的惡。不過話又說回來,或說因生前的惡受罰,或說為當前的惡受罰,兩者是一回事。因為死後我們必回到各自的生命狀態,這意味著惡人必重犯舊惡。”(《天堂與地獄》509)
惡人當受懲罰,因為此時,懲罰是約束他們的唯一手段,鼓勵、規勸、警告、提醒、教育、引導皆難以奏效。在沒有法律約束也無所謂名利地位的狀態下,每個人就是自己的惡或自己的善。惡人就是自己的惡欲,惡欲引出惡念,再藉由惡念作出惡行。這是本性使然。故此,只有嚴厲的懲罰能加給他們恐懼,使他們受到一定的約束。可見不是神要懲罰任何人,是人自取懲罰。“善靈卻從不受罰,雖然他們在塵世曾犯過錯。這是因為他們不再犯同樣的錯。我還得知,他們的過錯屬不同的性質,非故意抵擋真理,也非出於噁心。”(《天堂與地獄》509)
“神的旨意無不為善。倘若他阻止或抹除懲罰、熬煉之類的苦痛,就是作惡。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當受苦痛的人不能改正他們的過錯,邪惡就會滋長,直到將善傾倒。這情況有如國王將惡人無罪開釋,導致他們為非作歹,無法無天,善人飽受其害,惡人在罪中也越陷越深。因此,一位良善而正義的國王雖有權力取消懲罰,他卻不能這樣做。因為他若取消懲罰,這不是行善,反是作惡。我們要知道,靈界一切形式的懲罰和試煉都是以善為目的。”(《天堂的奧秘》8227)
人死後的第三個階段:善靈受教預備上天堂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善靈受教預備進入天堂的階段。惡靈無需這個階段,因為他們不願受教。在進入第二個階段以前,惡人似乎也贊同真理,談論真理,但真理只存於他們外部的記憶,不存于他們的意願,也就不存於他們的內性。進入第二個狀態以後,他們的惡性顯露了,惡欲驅使他們認同虛假,不接受真理。故此,他們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第三個階段。
“教導的任務由多個團體的天使承擔,主要是北部和南部的團體,因為這些團體注重由親證美善與真理所獲得的聰明智慧。教導的地點位於北方,照屬天美德的種類劃分眾多不同的點,以便每個人根據他的本性和接受能力獲得指教。這些點覆蓋一片廣袤的區域。
需要學習的善靈,在精靈界的時日滿足以後,蒙主引導來到受教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因為有的人在世間已蒙主指教,為天堂做好了準備。他們進入天堂的途徑就與之不同。有的人死後立刻被帶入天堂,有的人在精靈界只作短暫停留,與善靈交往,去除思想和意願中粗糙的因素,人性得到淨化以後,就得以提升天堂。”(《天堂與地獄》513)
還有的人必須經歷一番痛苦。他們雖然心地善良,卻抱有一些錯誤的成見。這些錯誤的觀念在他們思想上根深蒂固,很難得到糾正。所以,他們不得不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等到捨棄謬誤以後,他們才能明白真理,得以進入天堂。
根據各人接受能力的不同,施教的場所和方式也因人而異。例如,夭折的孩子與成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受教的地點和方式就各不相同。夭折的孩子在天堂長大以後從第三層天的天使受教,因為他們未曾吸收錯誤的信仰觀念,也沒有受到俗世名利地位的污染。成年以後告別塵世進入靈界的人,往往因受了錯誤觀念的影響和名利地位的誘惑,更適合由第一層天的天使來給予指教。更深的道理,他們暫時接受不了。(參《天堂與地獄》515)
有些人曾堅信自己死後一定比別人更有資格進入天堂,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學了許多有關聖經和各教派教義的知識,因而以智慧人自居。他們卻不知道,任何人追求真理,若不是出於真正的渴慕,就是說,若不是出於真理本身的緣故,而是為著自私自利的目的(或出於愛慕虛榮之心,渴望被稱為智慧人,令人稱羨;或出於驕傲自大之心,希望在教會並將來在天堂得著權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或是以信仰為謀取私利的門路,利慾薰心,等等),知識就僅僅停留在外部記憶的層面,沒有進入生命本身,因為他沒有真正渴慕的心,只是為著一己私欲。
生命冊:我們俱各保留自己的完整記憶
“離世以後,我們俱各攜帶生前完整的記憶,這是我從大量經歷所得知的事實。在這方面,我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所見所聞。下面就讓我依次講述幾個實例。[1] 有人矢口否認他們在世間犯下的累累罪行。為了證明他們決非無辜,他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頭至尾,被依次從記憶中提取出來,其中多為縱欲淫亂之事。[2] 有人陰險狡詐,用惡毒的伎倆騙取他人的財物。他們欺詐巧取的手段一個接一個被揭露出來,其中許多罪行除他們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他們不得不承認,因為他們犯罪時心裏所摻雜的每個念頭、意圖、竊喜、恐懼都昭然若揭了。[3] 有人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屈枉正直。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依次被揭露出來。從他們履職開始到離職為止,收受賄賂的數量、時間、當時的心理狀態,所存於記憶中的一切,全都一覽無餘。奇妙的是,在一些情況下,他們記錄這些事的日記也一頁接一頁地被披讀出來。[4] 有人誘騙少女,褻瀆了她們的貞潔。這些人也受到相似的審判,他們的惡行被依次從記憶中揭發出來。那些少女和婦人的容貌被呈現出來,仿佛就在眼前。另外,作案的地點,說過的話語,閃過的念頭,也都呈現眼前,如同被人親眼目睹一般。有時畫面要呈現好幾個小時。[5] 有人不把誹謗中傷當回事。他詆毀時所說的話,所針對的人,向誰說這些詆毀的話,也依次被揭露出來。這些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儘管他在世時曾小心翼翼地加以掩藏,不讓他意欲詆毀的人有所耳聞。[6] 有人以不正當的手段騙取了他親屬的遺產。他的惡行以同樣的方式被揭發出來,受到了同樣的審判。奇妙的是,他們交換的信件和檔被大聲地宣讀出來。他承認一字不差。此人死前還暗中毒害他的一個鄰居,他的惡行以下述方式被揭露出來。他腳下似乎開了一個口子,一個人仿佛從墳墓冒出來,對著他厲聲尖叫:‘你對我做了什麼?’然後他所做的一切被揭發出來,包括他表面和善地和鄰居說話,遞給他一杯飲料,還包括他事前的想法並後面發生的事。罪行被揭露以後,殺人犯被投入了地獄。”(《天堂與地獄》462)
總言之,惡人所犯下的一切罪行劣跡,毫無所缺的在於他的記憶中,隨時能被提取出來,無否認的餘地。如耶穌所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因此,你們在暗中所說的,將要在明處被人聽見;在室內附耳所說的,將要在房上被人宣揚。”(路加福音12:2-3)且說:“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馬太福音12:36-37)所以,休要存任何僥倖的心理,以為心中的惡念、暗中所幹的壞事,是神不知鬼不覺的。
由此我們也明白了聖經所說的“生命冊”是什麼。經上說:“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無可見之處了。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示錄20:11-12)我們生命的所有資訊都記錄在各自的“生命冊”上,當這些資訊被從記憶中提取出來時,就好像一個記錄冊。有天使專負檢查之職;通過凝視我們的面孔,檢查我們的身體,從一隻手的手指到另一隻手的手指,直到全身,天使能明察秋毫。因為我們的思想和意圖,我們生命的資訊,不僅儲存在大腦中,也記錄在我們整個身體上。(參《天堂與地獄》463)
人死後的景況取決於今生的生活方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基督徒通過聖經知道,死後我們的生命將要延續。因為聖經多處說到,我們將根據各自的行為接受審判,或善或惡受報。再者,在良善和真理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人,必能看出生活良善的人上天堂,生活敗壞的人下地獄。反之,喜歡作惡的人不願相信他們死後的狀況取決於今生的生活方式。他們情願相信(特別是健康衰退的時候),上天堂純粹在於神的慈悲,人的行為無關緊要,只要信就足夠了。”(《天堂與地獄》470)
是的,聖經多處證實,死後我們將按照各自的行為受審判。例如:[1] 我也必照他們的行為,按他們手所作的報應他們。(耶利米書25:14)[2]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馬太福音16:27)[3] 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哥林多後書5:10)[4] 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示錄20:12)[5]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示錄22:12)
只是我們要知道,聖經所說的行為,不是指它表面的形式。眾所周知,人的行為出自他的動機和意念。動機和意念好比行為的內在靈魂,行為好比動機和意念的外在形式。因此,動機和意念的性質決定了行為的性質。起心動念若善,行為必善,反之即惡。多人行同一件事,表面無任何差異,以致無法分辨,然在本質上可有天壤之別,因為內心的動機不同。
以行事誠實公正為例。有人以法律為標準,有人以道德為標準,有人以信仰為標準;有人出於畏懼,有人本乎仁愛,有人求名,有人圖利。動機不同,行為的性質便不同。粗而言之,可分兩類:一是利己,一是利人。聖經言按行為受審判,指按行為的內在本質受審判,非按行為的外在形式受審判。此當深辨。(參《天堂與地獄》472)
耶穌論審判時曾設一個比喻。“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裏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裏去。”(馬太福音25:31-46)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此話說明,一個人是否屬天堂,其所行之善是否為真善,要看其善是否行在最小的事上,是否行在最小的人身上。這是判斷行善動機的試金石!有的人自稱信主,卻沒有好的行為表現,生活與信仰毫不相稱。他們說信就夠了,行為無關緊要;犯罪不會使他們被定罪,行善也不能使他們得稱讚。有的人自稱愛主,卻不能在善行上表現他對人的愛。有的人積極行善,卻只在人前為之,大事上為之,選擇物件為之。他們有此分別心,只因行善的最終目的是自己,考慮的是自己的名聲和利益。
是真善還是偽善,除了從動機去判斷,還可以從日常生活去分辨。史威登堡提出,“一切行善之人,無論秉持何種信仰,皆于天堂有分” (《聖命》330)。所當分辨的是,史威登堡所說的行善非很多人所誤解的那樣;是否真為“于天堂有分的行善之人”,可從他的日常生活去判斷。史威登堡一貫強調,行善須以斷惡為前提。換言之,真行善之人,必是斷惡之人;不斷惡之人,非真行善之人。由此,從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可以判斷他是否真為行善之人,是否真于天堂有分。
“行善的第一步是不向人行惡,第二步才是向人行善。眾所周知,人生來皆帶有惡性。單單求諸理性,我們能看出,去除惡欲越少,我們所行的善沾染惡性越多。因為此時,惡性藏於善行之內,如殼中仁,骨中髓。故此,若非以斷惡為前提,所行之善雖顯如善,卻非真善,好比光鮮的殼內藏著已為蟲蛀的仁。”(《正信的基督教》435)
【注】在人性論上,中國自古就有“性善論”與“性惡論”兩種學說。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性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並稱之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良知、良能乃人生而有之也。孟子對性善論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普遍具有的道德素質來證明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荀子宣導性惡論,主張“人之生也固小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乎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孟子言性善指先天之本性,荀子言性惡指後天之秉性。史威登堡言人生來皆帶有惡性亦指秉性。行善第一步為斷惡,若不斷惡,所行之善必沾染惡性,仍以自利為終極目標。善於自省之人不難覺悟這一點。
行善除了以斷惡為前提,還必須體現在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絕非投身慈善、幫助窮人那麼狹隘。“行善的範疇比幫助窮人要寬廣得多,它包括在每一個工作上,每一項職責上,做正確的事。一個法官為維持正義而公平執法,是行善。他懲罰犯罪的人,赦免無辜的人,是行善,因為他考慮的是同胞和國家的福祉。牧師為弘揚真善美,教人真理,引人向善,是行善。倘若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就不是行善。因為他不是愛人,而是愛己。在其他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他是不是在任何工作崗位上。比如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僕人對主人,主人對僕人,臣民對君主,君主對臣民,等等,只要以責任感盡職盡責,以公正心維護公平公義,就是行善。”(《新教會要義》101-102)
以為偶爾幫助窮人即是行善,偶爾投身慈善即于天堂有分,在工作上卻不能盡職盡責,在社會生活中不能維護公平公義之人,所行慈善難免不是出於名利之心。耶穌曾批評那些偽善的法利賽人,他們施捨時四處張揚,故意叫人看見,為要博得人的稱讚。耶穌說他們得了人的稱讚,即是得了行善的果報。“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4)凡為善而欲人知,則為陽善;為善而不求人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中國人講多積陰德,就是教人以心行善,不欲人知,不求回報。
此外,史威登堡還提出行善當有智慧。 “許多人以為仁愛就是周濟窮人,幫補手頭缺乏的人,且無論善人惡人,不加分別。其實行善還需要有智慧,以求達到善的效果。幫助一個貧窮的惡人實際上是害人,因為他的幫助等於鼓勵他幹壞事,並為他提供了害人的工具。知道行善亦當有所分別,是有智慧之人。” (《新教會要義》100)
【注】善惡的標準很多,大概可分三個層次:一是以行為的結果為標準;一是以行為的動機為標準,一是以愛與智慧為標準。做一件事,不論動機,只管結果是否于人有利,這是定在行為上的善惡標準。人生境界不同,好壞之標準遂不同,故定在行為結果上的善惡標準必難達成統一。解決的辦法是將善惡定在行為的動機上,起心動念若善,行為便善,反之即惡。這是目前最普遍的善惡標準。這種標準基本上解決了因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善惡不定問題,卻出現了好心辦壞事,甚至好心辦惡事的問題。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動機不可謂不純,卻往往導致溺愛。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問題出在哪?出在缺少智慧!只有真愛和智慧齊備,才有真善。及此,善惡方有絕對的標準。
靈界見聞錄:表面道德的生活
凡虔誠明智之人都想知道自己死後的情況,鑒於此,就讓我作一個大概的描述,好讓他們有所瞭解。
人死後,當他發現自己依然活著,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且聽說天堂在上,那裏有永遠的福樂,地獄在下,那裏有永遠的痛苦,首先都會延續生前在塵世的生活方式。他相信自己定能進入天堂,依然談吐優雅,舉止得體。有的說:“我一直過道德的生活,幹體面的工作,從未故意犯罪。”有的說:“我按時去教會,參加彌撒,親吻聖像,刻苦禱告。”有的說:“我周濟窮人,幫補缺乏,誦讀聖書。”諸如此類的話。
聽到這些宣稱,旁邊的天使說:“你所提到的一切都只是表面為之,卻不知自己的內心如何。你們現在是披著細身的靈,靈就是你們的內在。正是這靈思其所願,願其所欲,生命的興趣在此。每個人從小就開始活在表面,學會了舉止得體,談吐優雅。等他對天堂和天堂的福樂形成一些觀念,就開始祈禱,聚會,定期參加活動。常有惡欲從他內心湧流出來,但他懂得巧妙地加以掩藏,直到連自己都不知道那是惡。惡被包裹塵封了起來,他不再加以反思,僅僅留意不讓它顯露人前。他唯一關心的是表面道德的生活,成了表裏不一的人,如同披著羊皮的狼,又如藏著毒藥的金匣,或如熏著香味的鼠皮,或如口臭之人凝聲屏氣,唯恐旁人嗅到他的臭味。你說你過著道德而虔誠的生活,可問題是,你省察過自己的內心嗎?你發現自己有任何報復以致謀殺、情欲以致淫亂、欺騙以致偷竊、說謊以致作假證等欲望嗎?十誡中有四誡說‘你不可’,最後兩誡說‘你不可起貪心’,你當真認為自己的內心正如外面所表現的一樣嗎?你若真這麼想,我看你是錯了。”(注:“最後兩誡說你不可起貪心”,天主教和新教對十誡的劃分有些差別。)
對此他們回答說:“什麼是內在?不就是人所表現的那樣嗎?牧師告訴我們,人的內在無非是信,言語敬虔、生活道德就是信運作的表現。”
天使回答說:“有拯救效力的信存於人的內心,善也是如此,基督徒真誠道德的外在表現乃是從內在而來。但是,若前面所提到的各種欲望存留於內,即存留于你的意願和思想,你們從心裏貪戀這些欲望,僅在言語行為上表現道德,那麼,惡就在上,善就在下。無論你談吐如何高雅,行為如何仁愛,卻有惡包裹在裏面。若是那樣,你們就如同聰明的猩猩,行動像人,卻無人心。你們對自己的內在一無所知,因為你們不省察自己並因此悔改。但你們很快將發現自己的內在如何,就在你們褪去外表,顯露內心的時候。到時,周圍的人不再認識你們,你甚至不認識自己。我見過道貌岸然的惡人變得像野獸,惡狠狠地盯著別人,燃燒著仇殺的欲望,並詛咒曾表面崇拜的神。”
聽了這些話,他們離開了。天使告訴他們:“不久之後你們將看到自己的結局,因為你們的外在即將褪去,然後進入內在,也就是你們的靈。”(故事譯自《正信的基督教》56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