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史威登堡讀書會

http://www.swedenborgians.org/

 

《天堂的奧秘》

史威登堡在《天堂的奧秘》一書中開宗明義寫道:“單從舊約聖言的文字來看,誰也不會發覺裏面竟深藏天堂的奧秘,無論整體上還是細節上,都指向主及主的國度與教會,論及基督徒信仰的方方面面。因為就文字而言,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些猶太教的禮儀規條。然事實卻是,舊約聖言處處蘊藏表面並未顯露的內涵,只有極少數地方主曾給使徒解明瞭,比如祭物象徵主,迦南、伊甸園、耶路撒冷象徵天國(因而被稱為天上的迦南和耶路撒冷)。無論整體上還是細節上,甚至一點一畫,聖言處處象徵和蘊藏屬靈屬天的事物,基督徒對此仍渾然不知,舊約因而備受忽視。但聖言確是如此,單從聖言是主的話便可推曉。既從主而來,必然內含與天國、教會、信仰相關的真理,否則就不能稱為主的話,也不能說它內有生命。因為聖言若非整體上和細節上都指向生命之主,聖言的生命力從何而來?所以,凡是與主無關的地方,就沒有生命。我們實在可以說,聖言若是有任何地方不蘊含主,或說不指向主,就不是神聖的。沒有這樣的生命在裏面,聖言的文字就是死的,正如人內在與外在的關係一樣,這是基督徒所熟知的道理。離了內在的靈魂,外面的肉身是死的。因為有生命力的,促使肉身活著的,乃是內在的靈魂。聖言也是如此,單單考慮其文字,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天堂的奧秘》1-3

【注】當史威登堡完全重生,享受完全的靈感以後,他在發表的第一本神學著作中開宗明義寫道:“在下文中,‘主’這個稱呼單指世人的救主耶穌基督。他被稱為‘主’,無其他附加名字。在整個天堂,唯有他被承認且被崇拜為主,因為他擁有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天堂的奧秘》14)在本書中,“主”即指耶穌基督。

史威登堡將聖言的靈義稱為“天堂的奧秘”,因為它論及主的國度與教會,論及天國如何在人心裏降臨,通俗地說,就是論及人如何改惡遷善,成就真善美。使文字具有生命力的“靈義”,好比使身體具有生命力的靈魂。史威登堡嘗言:“當天堂向我敞開以後,我首先要做的是學習希伯來文以及構成聖言的對應學,因為這個緣故,我一次又一次通讀神的聖言。”之所以研究對應學,是因為聖言純由對應寫成。字義與靈義的對應,如同身體與靈魂的對應。下面我們先瞭解一下人類的靈性史,再通過史威登堡的靈界經歷,對古人學問中的學問——對應學稍作闡述,由此對聖言的靈義尋求一個基本的瞭解。

 

四個教會時代

“自創世以來,地球上大體經歷了四個教會時代,這從聖言歷史部和預言部可知(特別是但以理書),尼布甲尼撒在夢中所見的金像及後來從海中上來的四獸都是象徵這四個時代。第一個教會將被稱為遠古教會,存在於洪水之前,洪水象徵它的沒落和終結。第二個教會將被稱為古教會,盛行于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後來因墮落為偶像崇拜而走向終結。第三個教會即猶太教,從西奈山頒佈誡命而發端,藉摩西和先知所記的聖言而留存,因褻瀆聖言而消亡。當主降世的時候,他們將道的化身釘上十字架,這標誌著聖言徹底遭到了褻瀆。第四個教會即基督教,由主藉使徒創建,分成兩個時期,一為主在世至尼西亞會議,一為尼西亞會議至如今。在發展過程中它一分為三,即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三者統稱基督教。此外,各分支內又細分許多教派。”(《正信的基督教》760

 

遠古教會

遠古教會的人意願和覺性合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心智。他們直接從神獲得啟示,也直接與天使及精靈交流。換言之,他們的啟示經由內悟而來,乃是本能地領悟何為真善美,無需思考,無需推理,無需論辯。耶穌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惡。”(馬太福音537)是即是,不是即不是,這種直覺和悟性正是遠古教會的特徵。因為這個緣故,遠古教會無需文字記錄的聖言,聖言已然寫在他們心裏。(參《天堂的奧秘》44545972896

遠古教會的人具有屬神屬天的特質。透過自然界的一切,他們看到聖愛和聖智不同形態的顯現。比方說,看到高山,他們不注意山,而領悟高,並從高領悟天堂和神。基於此,後來人稱神為“至高者”,拜神也是在山上進行。對於清晨,他們不是想到時間上的清晨,而思想心如清晨的狀態。基於此,清晨、東方也被用來象徵神。看到樹,他們不注意樹,而看到人與樹的相似之處:果實好比愛,綠葉好比信。基於此,聖言常將人描繪為一棵樹或一座伊甸園。眾所周知,人快樂的時候,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似乎都在歡聲笑語;而悲傷的時候,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似乎都在憂傷哭泣。遠古教會的人因其屬神屬天的特質,自然界的一切在他們眼中儘是生機盎然,歡聲笑語。透過神的每一件傑作,他們能看到聖愛與聖智的閃光。(參《天堂的奧秘》920

史威登堡從靈界得知,聖言前面數章的名字皆非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是各有象徵意義。亞當象徵遠古教會,伊甸園象徵該教會智慧充足的狀態。被蛇引誘,選擇分別善惡樹象徵它的墮落(從智慧墮入意識),挪亞洪水象徵它的終結。亞當的子孫象徵遠古教會傳承和變化的情況。由於該教會的主要特徵是內悟,這些不同的名字,如塞特、以挪士、以諾、挪亞,就象徵內悟的不同程度。具體而言,是象徵直覺從細到粗,從明到暗的變化過程。(參《天堂的奧秘》483

【注】史威登堡得知聖言前面數章純由象徵寫成,非為真實的歷史故事,是叫人們注意靈義存在的事實,休要咬文嚼字,不表示這些故事不可以有某些原型。比如挪亞洪水,沒有完全照文字記錄的挪亞洪水發生,不表示該故事不可以某次洪水為原型。此當分辨。當史威登堡在著作中提及挪亞洪水時,也是取其象徵意義。

對於內悟為何物,今天的人幾乎一無所知,因為鮮有體認。遠古教會的人本能地覺悟真善美,今天的人卻是通過學習積累知識,提升悟性,對何為真何為假依然難以分辨。若學到錯誤的知識,只要是權威人士所認可的,他就信以為真。所以今天的人與遠古時代的人相比,其智慧實不及千分之一。一智慧,一知識,層次有如天壤之別。(參《天堂的奧秘》895

在對待地位和財富的態度上,古時今日也大不相同。在遠古時代,地位只存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子女對父母感恩戴德,非因從他們所生,乃因受到他們的教育,從他們獲得智慧。這是靈性上的再造之恩。那時,人們以家族為單位生活,不像今日構成一個個國家。族長是地位最尊貴的人。古人稱該時代為“黃金時代”。後來,驕傲虛榮逐漸薰染人心,高人一等成為人最大的欲望和追求,不順從的人被視為仇恨報復的物件。出於安全考慮,家族逐漸組成部落,部落再組成國家。等級制度隨之出現了,地位越高,權力越大,身份越尊貴,驕傲虛榮之心越得到滿足。對待財富的態度,情況類似。在遠古時代,各家族分散居住,財富對他們來說僅限於生活必需品。他們順應天時,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知足常樂,從牲畜、土地獲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保障。後來,隨著人性的退化,權欲的滋長,等級制度的出現,人們不再滿足於生活必需品,巧取豪奪,貪得無厭。(參《聖命》215

食物方面,遠古時代的人從不吃肉,純以五穀、蔬菜、水果、動物的奶等食物為生。殺生食肉本身是對生命的褻瀆,在他們看來違背天地法則,殘忍卑劣。後來人心變得如野獸般殘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人類開始屠宰動物,取其肉食。人心墮落至此,肉食遂為神所允許,直至今日。(參《天堂的奧秘》1002

 

古教會

亞當象徵遠古教會,挪亞洪水象徵該教會的終結。挪亞則象徵一個新教會的興起,可稱之為“古教會”。洪水過後,即遠古教會沒落之後,興起的古教會不再具備前人的那種內悟和直覺,因為惡已進入人性當中。人的意願和覺性原是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心智。人性墮落以後,為避免人類永遠滅亡,根據神的安排,人的意願和覺性分開了。因為惡已進入人性,若不將覺性與意願分開,覺性必然完全服從惡欲,如此人就不可能從惡中解脫出來了。(參《天堂的奧秘》640

【注】這意味著洪水之後的人與之前的人在大腦和身體的構造上是有差別的。之前的人其心智是一個整體,如今人可以說是兩個心智,是“人格分裂”的矛盾體。史威登堡發現,洪水之後的人與之前的人在呼吸方式上大不相同,其根源正是大腦上有了差別,而大腦上的差別是出於心智上的差別。不屬天堂的人進入天堂時之所以會呼吸困難,心裏難受,正是因為他們的心智與天使的心智不一樣,呼吸上就不一致。天使是經過重生進入天堂的人,他們的意願屬善,覺性屬真,合為一體。未經重生的人與此不同,他們無法適應天堂的氣場。離開適合他們的地方,猶如魚兒離開了水,結果可想而知。

遠古教會的特徵是“內悟”,古教會的特徵則是“良知”。內悟是直接覺悟真善美,良知是通過理性分辨真善美。這不是知識多寡的層次內的差別,而是悟性高低的層次間的差別。天堂分為不同的層次,原因在此。內悟與良知的差別可這樣描述:內悟是直接覺悟並在生活上直接實踐真善美,良知則需要先在理性上分辨,然後實踐真善美,乃是一個間接的過程。(參《天堂的奧秘》597

遠古時代的人有屬天的特質,透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如天體、山脈、平原、峽谷、花園、森林、河流、泉源、各種動物植物,他們能看到各自的屬性,看到聖愛和聖智不同形態的顯現。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象徵意義,或者說,與靈界的一切有對應關係,這在今天已是不為人知的奧秘,幾乎叫人難以置信。史威登堡從靈界得知,遠古時代的人原本直覺各種對應關係,後來隨著直覺由細而粗,由明而暗,以“以諾”為代表的人開始收集整理前人的智慧,形成一種對今人來說至為深奧的學問——對應學。對應學曾是古人學問中的學問,懂得這種學問的人被稱為“博士”。直到耶穌降生的時候,東方依然有瞭解這種學問的博士通過觀測星象知道古人所預言的聖者已經降世,於是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獻上禮物。(參《正信的基督教》205)只可惜這種學問後來被濫用而演變成了邪術。迦南的各個民族皆盛行邪術,所以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時,摩西提前警告他們:“你到了耶和華你的神要賜給你的那地的時候,那些外族人可厭可惡的事,你不可學習去行。在你中間不可有人把自己的兒女獻作火祭,也不可有占卜的、算命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念咒的、問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因為行這些事的,都是耶和華厭惡的。”(申命記189-12

【注】在中國傳統學問中,周易、中醫、相面都是對應學的具體體現。就中醫而言,什麼病症需要什麼藥方,就是對應,所謂“對症下藥”是也。時至今日,具體的對應已鮮為人知。有所靈驗,也是參考古人的醫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遠古時代的人具有屬天的智慧和直覺,能透過可見的事物看到不可見的屬性,知道宇宙與人體,自然界與靈界,存在微妙的對應關係。至於如何分辨,比如草藥,可通過它的形狀、氣味、味道、與周圍事物的相生相剋關係來判斷。如此分辨尚屬古教會悟性的層次,與遠古時代的智慧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今天的人所瞭解的充其量只是一些學來的零散而不系統的知識。智慧既失,周易、中醫、相面等曾被古人運用得出神入化的學問遭到濫用,或被視為迷信,也就不足為奇了。

洪水之後的古教會,雖然欠缺前人的智慧和直覺,但因著流傳和收集的對應學,知道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各有象徵意義。他們的教義也純由對應構成,如高山、清晨、東方、果實等等,知道它們各有何象徵意義。他們透過這些事物看到屬神屬天的特質,加上對前人傳統的尊重,他們的禮拜往往在山上和樹林當中進行。此外,他們的文字也純由對應寫成,也就是照象徵寫成,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寓含深刻的道理,這是古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每個人名、地名、字詞,皆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古教會的所有聖書皆由這種方式寫成。後來,他們甚至將真實的歷史摻入其中。比如,史威登堡得知,舊約聖經中的《約伯記》就是以對應寫成,只因它的對應未成整體,遂不屬聖言當中的一卷。所羅門的《雅歌》也模仿這種方式寫成。另外,摩西五經中所提到的《耶和華戰記》和《預言集》分別屬於古聖言的歷史部和預言部。因著古教會的傳播和古聖言的傳承,很多民族流傳著人類始祖和挪亞洪水的傳說,也流傳著將來必有聖者降臨施行拯救的預言。現存聖言之前的古聖言今已散失。(參《天堂的奧秘》1756

古教會的發展變化情況大致如下。舊約聖言特別提到的古教會有三,一為挪亞所象徵,一為希伯所象徵,一為後來的猶太教。挪亞所象徵的古教會最純全無疵,事實上,每個教會起初都是如此。當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創世記111),表示在該教會傳到的任何地方,雖然信仰的教義有所不同,但皆以仁愛為信仰的根本,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隨著時間的流轉,該教會也開始退化,其表現是許多人開始自我崇拜,意欲高人一等。“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創世記114),即表示人驕傲虛榮之心的極度膨脹。(參《天堂的奧秘》1327

史威登堡從靈界得知,聖言前十一章由摩西從古聖言謄錄而來,非為真實的歷史,而是古人以對應寫成的故事,有的類似古代中國或希臘的寓言。比如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赤身露體不覺羞恥,園中有生命樹;後來他們為蛇所引誘,選擇了分別善惡樹;此時眼睛明亮了,發現自己赤身露體,就以無花果樹的葉子遮住身體,諸如此類的,若當成歷史事實來讀,豈不顯得奇奇怪怪嗎?十一章希伯之後,所記載的是真實的歷史。十章到十一章由虛構和真實的歷史揉合而成,挪亞及其後代雖非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卻是古教會波及的各宗族的名字。該教會傳播甚廣,延及亞述、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利比亞、埃及、腓利士、推羅、西頓及整個迦南,約旦河兩側。後來,敘利亞興起一種崇拜方式,傳播甚廣,尤其盛行于迦南地區。該教會與之前古教會的崇拜方式不同,可稱為第二古教會。由於它是從希伯開始,因此又稱為希伯來教會。(參《天堂的奧秘》1238

隨著時間的流轉,因著人的悟性逐漸退化,後人對前人熟知的象徵和對應失去了領悟,於是象徵性的崇拜淪落成了偶像崇拜,或由於濫用對應,變成了邪術。為避免教會滅亡,神定意讓象徵性的崇拜在某地得到恢復。此事由希伯完成。該教會制訂了許多典章,在高處、樹林中、柱像前敬拜神。後來禮儀越來越多,最終發生了質的變化,將祭祀置於重中之重。這在之前的古教會是聞所未聞的,洪水之前的遠古教會更不用說了,他們何曾預料後人竟會以屠宰牲畜的方式敬拜神!所當說明的是,聖言記載此前的該隱、亞伯、挪亞獻祭,這些都是蘊含象徵意義的虛構的歷史。(參《天堂的奧秘》12412180

遠古教會和古教會皆稱天地之神為“耶和華”,此名表“我是我本是”、“自有永有者”的意思。後來,當教會越來越遠離神,從實實在在變得虛有其表,直到淪為偶像崇拜,大部分民族開始崇拜自己的神。希伯來民族保留了耶和華的名字,仍然稱耶和華為神,就與其他民族分別出來。只是該教會後來也變成了偶像崇拜,於是神就在亞伯拉罕的後裔當中興起一個新的教會,恢復古教會的象徵性崇拜,即後來的猶太教會。不過該教會完全喪失了教會的實質,從心裏敵對善,只剩下信仰的空殼。(參《天堂的奧秘》4680

希伯來民族後期也崇拜偶像,這一點從約書亞記可知:“約書亞對眾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侍奉別神……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侍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侍奉的神除掉,去侍奉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侍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侍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侍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約書亞記2214-15)由此可知,他拉、亞伯拉罕、拿鶴都是偶像崇拜者。拿鶴是一個家族,崇拜偶像,這從住在拿鶴城的敘利亞人拉班可知。後來她女兒拉結偷走了家中的神像。(參《天堂的奧秘》1356

至於亞伯拉罕,他年輕時也是偶像崇拜者,不識耶和華的名,而稱他的神為“沙代”(shaddai),這一點從舊約歷史可知。“神曉諭摩西說:‘我是耶和華。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神沙代,至於我名耶和華,他們未曾知道。’”(出埃及記63)由此可知,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並不認識耶和華。不認識耶和華,非指不知道這個名號,而是不知此名的含義,將他視為眾神中的一位。神以沙代的名義向亞伯拉罕顯現——“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神沙代。’”(創世記171)——因為神不願遽然扭轉人從小接受的信仰,那樣做無異於將他的信仰連根拔起。神從不破碎人的信仰,只是潛移默化地加以引導和轉變。譯者將“沙代”(shaddai)譯為“全能”,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試煉”。耶和華向他顯現,不是說“我是全能的神”,而是說“我是神沙代”,以亞伯拉罕所拜之神的名義向他顯現。(參《天堂的奧秘》1992

對於唯一的神,古人原有很多稱呼,不同的稱呼代表神不同的屬性。他們相信試煉也出於神,在受試煉時,就稱神為沙代。藉此名,他們非指另一位神,而指試煉中的神。後來教會不斷退化,每個稱呼都被崇拜為一位神,此外又加上很多神。最後,甚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神。(參《天堂的奧秘》52683667)亞伯拉罕有他自己的神,以撒、雅各也各有自己的神。“雅各就指著他父親以撒所敬畏的神起誓”(創世記3153)、“以色列帶著一切所有的,起身來到別是巴,就獻祭給他父親以撒的神”(創世記461)、“我是神,就是你父親的神”(創世記463),神以他父親之神的名義向雅各顯現,雅各也向他父親的神獻祭,這說明他們各有自己特別崇拜的神。雅各逃命時曾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創世記2820-21)可見耶和華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名號,不過是眾神中的一位,拜他且是有條件的。(參《天堂的奧秘》5998

【注】以色列的先祖原是多神崇拜者,各有特別崇拜的神,這從上面所引用的聖言是顯而易見的。譯者因為不瞭解這一點,以為他們起初就以耶和華為獨一之神,便將“我是神沙代(Shaddai,試煉之義)”、“雅各就指著他父親以撒的神帕加(Pachad,威嚴之義)起誓”分別譯為“我是全能的神” (創世記171)、“雅各就指著他父親以撒所敬畏的神起誓” (創世記314253)。 (參《天堂的奧秘》6003)史威登堡指出,按聖言記述的口氣,仿佛他們從起初便認識耶和華,這是出於聖言靈義上的考慮。史實證明他們原是多神崇拜者。

希伯來教會作為第二古教會,起初承認耶和華為獨一的神,後來演變成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從雅各的做法可知,承認長輩的神,又崇拜自己的神,乃是他們的風俗。耶和華對他們來說只是眾神中的一位,而且是附帶崇拜的。再後來,雅各的子孫在埃及經過幾百年的時光,已完全喪失了希伯來人最初的信仰,遺忘了神的名字。所以當耶和華向摩西顯現時,摩西問道:“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出埃及記313)神回答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出埃及記315)(參《天堂的奧秘》42081343

前面說過,祭祀是希伯來後期信仰的重中之重,是遠古教會和起初的古教會聞所未聞的,並不合乎神的美意,為何神又在西奈山曉諭摩西為以色列人設立祭司和祭祀的禮儀呢?我們當知,以祭祀拜神的禮儀早已存在,在很多地方盛行,且被認為是至為神聖的。當摩西到山頂面見神,尚未頒佈誡命和律法之前,以色列人為自己鑄了一隻金牛犢,當作領他們出埃及的耶和華,並向他獻祭。因為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亞倫就從百姓收集金環,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由於獻祭拜神的禮儀被他們視為神聖,為了不破碎他們的信仰,神就通過摩西規範獻祭的禮儀。從先知書顯而易知,祭祀從來不是神所悅納的:[1] “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以賽亞書111[2] “你們的燔祭不蒙悅納,你們的平安祭我也不喜悅。(耶利米書620[3] “我喜愛良善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西阿書66[4] “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224)耶利米書更明言神未曾設立祭祀——“因為我將你們列祖從埃及地領出來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並沒有提說,也沒有吩咐他們。我只吩咐他們這一件說,你們當聽從我的話,我就作你們的神,你們也作我的子民。你們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耶利米書722-23)由此顯然,神曉諭摩西的祭祀禮儀並非設立和制訂,僅僅是允許和容忍,更重要的是加以規範和限制,因為被他們視為神聖的信仰不可能遽然獲得扭轉。(參《天堂的奧秘》2180

從歷史書也顯而易知,以為祭祀可以討神歡心,獻得越多,越能獲神悅納的愚昧觀念始終存在,更慘無人道的是他們竟以自己的兒女為祭獻給神。下面僅僅引用幾處經文:[1] “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違背耶和華他們的神,在他們所有的城邑,從瞭望樓直到堅固城,建築邱壇。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立柱像和木偶。在邱壇上燒香,效法耶和華在他們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的。”(列王記下179-11[2] “他在耶和華殿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並使他的兒子經火,又觀兆,用法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列王記下215-6[3] “在欣嫩子穀燒香,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行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驅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歷代志下283-4)神加以限制,一方面禁止他們在會幕和聖殿以外獻祭,一方面禁止他們獻人為祭。

 

所有以祭祀拜神的民族皆為希伯來民族的一部分,以色列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從敘利亞來的先知巴蘭不僅以祭祀拜神,而且稱他的神為耶和華。據聖言記載,巴蘭吩咐巴勒築七座壇,並預備七頭公牛、七隻公綿羊,然後巴勒和巴蘭在每座壇上獻一頭公牛和一隻公綿羊。巴蘭對巴勒說:“你要站在你的燔祭旁邊,我要往前去,或者耶和華會來迎見我;他指示我什麼,我必告訴你。”(民數記23:1-3)拜偶像巴力的民族也以祭祀拜神——以利亞對巴力的眾先知說:“你們既然人多,可以先為自己選一頭公牛;預備好了,就呼求你們神的名,但不要點火。”他們把人給他們的公牛牽了來,預備好了,就從早晨直到中午,呼求巴力的名,說:“巴力啊,應允我們吧!”可是沒有聲音,也沒有回應。他們就在所築的祭壇周圍跳舞。到了中午,以利亞嘲笑他們,說:“大聲呼求吧,因為他是神,也許他正在默想,或事務繁忙,或正在旅行,或正在睡覺,你們要把他叫醒。”他們就大聲呼求,按著他們的規矩,用刀和槍刺自己,直到身體流血。中午過後,他們繼續狂呼亂叫,直到獻晚祭的時候;可是仍沒有聲音,沒有回應,也沒有理睬他們的。(列王記上18:25-29)(參《天堂的奧秘》1343)

 

古埃及曾經也崇拜耶和華,因為古教會也傳到了那裏,象形文字無非就是象徵性的文字。只可惜後人濫用了對應之道,使智慧之學淪落成了邪術,這從出埃及記顯而易知。[1] “亞倫把杖丟在法老和臣僕面前,杖就變作蛇。於是法老召了博士和術士來,他們是埃及行法術的,也用邪術照樣而行。他們各人丟下自己的杖,杖就變作蛇。”(出埃及記7:10-12)[2] “亞倫在法老和臣僕眼前舉杖擊打河裏的水,河裏的水都變作血了。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這河裏的水,埃及遍地都有了血。埃及行法術的,也用邪術照樣而行。”(出埃及記7:20-22)[3] “亞倫便伸杖在埃及的諸水以上,青蛙就上來,遮滿了埃及地。行法術的也用他們的邪術照樣而行,叫青蛙上了埃及地。”(出埃及記8:6-7)[4] “亞倫伸杖擊打地上的塵土,就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有了蝨子……行法術的也用邪術要生出蝨子來,卻是不能……行法術的就對法老說,這是神的手段。”(出埃及記8:17-19)(參《天堂的奧秘》7097)

 

【注】占卜、算命、作法、念咒、交鬼、過陰、巫蠱之術,這些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民間一直都有流傳,未曾間斷。有替人排憂解難的,也有蓄意害人的。巫術在史威登堡的《靈界日記》中有很多記載,因為在古代,當對應學被濫用以後,巫術曾非常流行,懂得行法術的人很多,以致在很多民族的古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載,有的法術甚至流傳至今。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偽君子,曾用巫術殺害了一個女人。有精靈說,那是一種隱密的巫術,世上尚有個別人知道。通過這種巫術,可以不藉任何工具停止人的呼吸,殺人於無形。(參《靈界日記》4494)

 

 

 

猶太教

 

猶太教始於神在西奈山給他們頒佈誡命和律法。從本質上說,該教會不能稱為教會,而只是教會的象徵。前面說過,古教會是象徵性的教會。所謂象徵性的教會,是指該教會以象徵性的禮儀拜神,同時具備教會的實質,即信與愛,也就是真與善。而教會的象徵,指該教會也有象徵性的禮拜儀式,內在卻缺乏教會的實質。比方說,古教會習慣在山上拜神,因為高山象徵著神和神的愛。他們看到山,不是注意山,而是想到神與聖愛的偉大。在山上拜神,對他們的信仰是一種激勵和提升。又比方說,古教會在敬拜的地方放置許多柱像木偶,形狀各異,或人形,或魚形,或鳥狀,或獸狀。不同的生物對應不同的特質,這些形像對他們的信仰起到或提醒或勉勵或警戒的作用。這是象徵性的教會。而教會的象徵只有表面的一套禮儀,喪失了靈裏的實質。他們起初也在山上拜神,至於先人因何有此習俗,就渾然不知了。他們以為高山、樹林及各種形像都是神聖的,於是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便產生了。(參《天堂的奧秘》4288)

 

神在猶太人中建立教會,恢復象徵性的崇拜,非因他們比其他民族優越,只因他們更適合作教會的象徵。古教會普遍陷入了偶像崇拜,沾染了諸多惡俗。神定意興起一個教會,維繫天堂與人類的聯結。神選擇了亞伯拉罕,且預備他的後代在埃及有一塊繁衍生息之地。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他們對古教會的象徵一無所知了,連神的名也遺忘了。神如此揀選和預備,一方面,該民族有十分敬虔的外表,適合作教會的象徵;另一方面,他們對象徵和對應一無所知,也就不至於妄加濫用了。(參《天堂的奧秘》4289)

 

“只有在靈界與猶太人打過交道的人,才瞭解他們的妄念和欲望。神許我多次與他們交談,以便瞭解他們的秉性。他們比任何人更貪愛虛榮和財富,比任何人更害怕喪失名聲和利益。時至今日,他們依然視人低己一等,想方設法牟取財富。另外,他們也很羞怯。自古以來,這些就是猶太民族的秉性。所以他們比任何民族更能表現敬虔的外表,卻缺乏敬虔的實質。這些妄念和欲望導致了他們的倔強和固執。聖言歷史部的諸多記敍顯明了這個事實。受到懲罰以後,他們可比任何人表現得更加謙卑,可以整日俯伏在地,滾在灰塵之中;可以多日憂傷哭泣,身披麻布,扯碎衣服,頭蒙灰塵;可以多日禁食,痛哭流涕,而做這一切都只是為了世俗的欲望,因為害怕喪失地位和財富。” (《天堂的奧秘》4293)

 

“對聖言內義一無所知的人以為猶太人是神所特選的,比其他民族更為優秀。他們自己也如此認為。更為甚者,連基督徒也如此認為,雖然他們知道猶太人是一個充滿欲望、貪婪、仇恨和傲慢的民族。再者,他們輕視甚至厭惡聖言涉及良善、真理以及主的內義。基督徒以為猶太人是神所特選的,因為他們相信揀選和救恩純粹在於神的慈悲,而不論人的行為如何,也就以為惡人和虔誠的善人一樣,也可以被接入天堂。他們不知道神的揀選是普世的,凡生活良善的人皆為他的選民。只要斷離惡行,發願行善,竭力順從主的指引,逐步獲得重生,主的慈悲就在他身上。因為這個緣故,就連很多基督徒也相信猶太人將再蒙揀選,重歸迦南。然而,這只是聖言表面的意思。” (《天堂的奧秘》7051)

 

下面從先知書引用幾處經文,證明猶太人確實只有敬虔的外表,沒有敬虔的實質。教會在完全世俗的人當中建立,既保證了通過象徵性的拜神之禮在天堂與人類之間建立了一定的聯結,又保證了他們不能對象徵和對應妄加濫用。[1]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裏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的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11-17)[2] 他們說:“我們禁食,你為何不看見呢?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作苦工。你們禁食,卻互相爭競,以兇惡的拳頭打人。你們今日禁食,不得使你們的聲音聽聞於上。這樣禁食,豈是我所揀選、使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嗎?豈是叫人垂頭像葦子,用麻布和爐灰鋪在他以下嗎?你這可稱為禁食、為耶和華所悅納的日子嗎?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饑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面前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裏。”你若從你中間除掉重軛和指摘人的指頭,併發惡言的事,你心若向饑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以賽亞書58:3-11)[3]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6-8)

 

通過以上經文,猶太人徒有其表實無仁愛憐憫的事實躍然紙上了。神吩咐亞伯拉罕前往迦南,並應許他的後代將來承受那地,並非他們比其他民族優秀(事實恰恰相反),而僅僅因為他們最適合作教會的象徵。迦南地也最適合作象徵,因為遠古教會曾在這裏盛行,當地的所有名稱,包括民族、城市、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等,都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古教會繼承了這些傳統,古聖言也包含許多象徵性的名稱。(參《天堂的奧秘》3686)

 

【注】摩西從古聖言引用的一段預言與許多世紀後耶利米先知的一段預言甚為相似,皆包含許多迦南地名。從文字上來說,這些對猶太人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從靈義上說,它蘊藏豐富的含義。[1] “你們來到希實本!願西巨集的城被重建,願西宏的城堅立。因為有火從希實本發出,有火焰從西宏的城冒出,吞滅了摩押的亞珥,燒毀了亞嫩河的高岡。摩押啊,你有禍了,基抹的民哪,你們滅亡了;基抹使自己的男子逃亡,使自己的女子被擄,交給了亞摩利人的王西宏。我們射擊他們,希實本就毀滅,直到底本。我們使地荒涼,直到挪法,挪法直伸到米底巴。”(民數記21:27-30)[2] “因為有火從希實本發出,有火焰出於西宏的城,燒盡摩押的角和哄囔人的頭頂。摩押啊,你有禍了!屬基抹的民滅亡了!因你的眾子都被擄去,你的眾女也被擄去。”(耶利米書48:45-46)

 

為了教會的象徵能在他們當中保存並延續下去,這些純粹象徵性的律法和典章是通過明文啟示給他們的。每當他們嚴格遵守的時候,就能作為教會的象徵。每當他們轉向外邦的風俗,特別是崇拜別神的時候,就不能作為教會的象徵。此時,神只有通過神跡、警告、懲罰、災殃等各種外在的途徑催逼他們回轉。由此可見,他們的信仰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參《天堂的奧秘》4281)到耶穌降世的時候,猶太教已名存實亡了,終而將聖言的化身釘在了十字架了。

 

 

 

基督教

 

當猶太教走到了盡頭,主藉使徒建立了基督教。使徒在各地建立的教會無不以信和愛為特徵。信是信主,愛是愛人。信仰目標上,他們以耶穌為神的化身,以耶穌為救主和救贖主。從使徒行傳和使徒書信可知,他們奉耶穌的名施洗,奉耶穌的禱告,奉耶穌的傳道,“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5:20),“無論作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借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3:17)。實際生活上,他們照主留下的命令彼此相愛——“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34)教會建立初期,他們甚至凡物公用,互通有無——“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2:44-45)簡單的信仰,仁愛的生活,這是使徒教會的真實寫照。

 

史威登堡將基督教分為兩個時期,以尼西亞會議為分水嶺。他從天上得知,自尼西亞會議以後,教會開始退化了,其根本原因是神觀發生了混亂。使徒教會對神的認識原本簡單而契理,他們以耶穌基督為神的化身,“神在耶穌基督裏”是使徒書信中常見的字眼。保羅說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住在他裏面(歌羅西書2:9),約翰說他是真神,也是永生(約翰壹書5:20),無論往何處傳道,都是證明當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 (使徒行傳20:21)。史威登堡指出,使徒從主所領受和傳承的信仰,是信一位既具足神性亦具足人性的可見之神,在他身上,神成了人,人成了神。

 

自尼西亞會議以後,深奧而機械的三位一體神觀開始進入教會,導致信徒對神的認識發生了混亂,信仰失去了明確的方向。從初期教會的三大信經,我們可分辨神觀的變化軌跡。對於耶穌的身份,最早的“使徒信經”如此表述:“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因著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這樣的表述是符合聖言的。天使在預告耶穌降生時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路加福音1:35)“就主而言,他的神性來自其父耶和華,他的人性來自其母馬利亞,兩性融合即為神的兒子。”(《正信的基督教》92)

 

【注】當耶穌自稱神的兒子,自稱與天父為一時,在場的猶太人以他說僭妄的話,拿起石頭要打他。耶穌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耶穌說:“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著‘我曾說你們是神’嗎?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他自稱神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了僭妄的話’嗎?”(約翰福音10:32-36)耶穌此語道破了天機。就至深的本性而言,人原是神的兒子,只因墮入了妄念和欲望當中,迷失了自性。耶穌榮化了他的人性,與神性融合為一,所以能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示錄22:13)他不僅指明了回歸的路,也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信基督乃是尋求與他合一,依託他的能力回父那裏去。保羅深諳其中道理,將信徒與主的關係比為枝與根的關係。正如枝依託根而獲得營養,信徒也是依託主而獲得生命。

 

至尼西亞信經,耶穌身份的表述起了明顯的變化:“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所要生的聖者稱為神的兒子,變成了萬世以前為父所生的兒子,兩位永恆神的觀念出現了。至亞他那修信經,三位一體的神觀完全成型:“我等敬拜一體三位而三位一體之神……父一位,子一位,聖靈亦一位……父永恆,子永恆,聖靈亦永恆。非三永恆者,乃一永恆者……父全能,子全能,聖靈亦全能。然而,非三全能者,乃一全能者。如是,父是神,子是神,聖靈亦是神。然而,非三神,乃一神。如是,父是主,子是主,聖靈亦是主。然而,非三主,乃一主。依基督真道,我等不得不認三位均為神,均為主。依大公教,我等亦不得謂神有三,亦不得謂主有三。” 至此,三位神的表述雖被嚴格禁止——“依大公教,我等亦不得謂神有三,亦不得謂主有三”,但三位神的概念卻已躍然紙上了——“依基督真道,我等不得不認三位均為神,均為主。”(不得謂神有三,又不得不認三位均為神,明顯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由此可見,三位一體神觀乃是歷史的產物,並非使徒所繼承和傳揚的福音。神觀的混亂繼而導致了救贖觀的扭曲。原本照正確的神觀,在耶穌身上,神性完全在人性中降臨,人性完全被榮化為神性,神性的降臨成就了靈界和人間的救贖,這是救贖的真義。如今照混亂的神觀,救贖被認為是永恆的聖子耶穌為人類的罪過甘願犧牲在十字架上,主動承擔和代替了全人類的罪,既滿足了聖父的愛,又保全了聖父的公義,導致在信徒的觀念裏,聖父是創造主和審判主,聖子是救主和救贖主,代為承擔了人類的罪過,聖靈是聖化之主,使信徒得到聖潔。救贖觀完全被扭曲了,隨之而來的是信仰標準的改變。永恆的聖子既代替了人的罪,人只要信,便可獲得聖父的寬恕,死後便可接入天堂,而不論其行為如何。信就足夠,行為無關緊要,推至極端,信的人行為再惡也能進入天堂,不信的人行為再好也只有被打入地獄。從混亂的神觀到荒謬的救贖觀,再到徒有其表的信仰生活,基督教的墮落成了必然之勢。史威登堡指出,錯誤的神觀和荒謬的救贖觀正是基督教墮落之因。“以為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就是救贖本身,這是教會認識上的一個根本錯誤。此錯誤連同三位元永恆神的錯誤摧毀了整個基督教,乃至真理、良善一無所存。” (《正信的基督教》132)

 

每次教會走到盡頭,都是因為真理被歪曲,信仰生活光有外表,沒有實質,基督教亦莫能外。“地球上已有過若干教會,各各隨著時間的流逝走到了盡頭,然後新的教會得到建立。這個過程一直持續至今。當教會不再存留神聖的真理,而只有被曲解的真理時,教會就走到了盡頭。沒有了真理,也就沒有了真善,因為善由真所構成。善為真之性,真為善之相,性不離相而存在。因為這個緣故,當教會不再認識真理,良善也就不復存在。至此,教會就走到了窮途末路。” (《正信的基督教》753)

 

基督教表面欣欣向榮,實則內裏早已朽壞,真理幾乎蕩然無存,信仰生活徒有其表,史威登堡在靈界的所見所聞就是最好的見證。“時至今日,教會的信仰幾乎不復存在,這從基督教許多學者和信徒在靈界的情況顯而易知。死後,當他們內在的信仰受到檢驗時,發現他們無不以為信就足夠,並說服自己那是真理。相對有學問的基督徒以為信仰就是相信他們憑主的苦難和代求得到了拯救,幾乎沒有人知道若無仁愛,便無真正的信仰。他們不知道何為愛人,不知道思想與意願的區別。大多數人背離仁愛,說善行無助於得救,只要信已經足夠。當我反駁他們,說愛與信為一,如意願與理性為一,愛住于意願,信住於理性,將愛與信分離無異于將意願與理性分離,他們聽不懂我的話。我由此看出,當今時代,信仰幾乎已蕩然無存。”(《最後的審判》37)

 

【注】當今時代的基督教與史威登堡在靈界所見證的基督教應該是有所區別的,畢竟中間經歷了一次靈界大審判。審判過後,靈界的次序得到了重整,人間也因此得到了新生,具體表現就是人的精神獲得了自由,理性也能得到更多啟發。這意味著審判過後,無論是在真理的認識上,還是在信仰生活的實踐上,教會都會發生一定的改觀。但是,新生的教會往往是由前教會少數能接受新啟示的人興起,然後在前教會之外發展起來的。如耶穌所言,新酒不能裝在舊皮袋裏。舊教會的改觀只是表面上的,因為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表面枝繁葉茂,實則根本已經朽壞。所幸有很多信仰單純、內心良善的人並未深受其害,他們在靈界容易接受真理,丟棄假道,因為良善是真理生長的土壤。那些固執己見,堅持信便得救,枉顧實際生活的人,就截然不同了。

 

時至史威登堡的年代,天主教的黑暗主要在於許多並無信仰的神職人員在教會掌權,禁錮和鉗制了信徒的信仰和思想,而新教雖然是從天主教改革而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堅持信便得救,聲稱行為無關緊要,導致多數信徒光有外表,毫無實質。下面僅從史威登堡的靈界日記中選取幾段經歷,以證明基督教確實在妄念和欲望當中走到了盡頭。

 

“在靈界,最險惡的莫過於那些身居尊位的牧師。由於備受尊敬,他們比任何人更愛慕虛榮。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和榮耀,聖職只是他們達成目的的工具。到了靈界,當外表褪去以後,他們急不可耐地行各種可憎之事……在天主教中,最險惡的莫過於那些外表虔誠,實則野心勃勃,希望竄到高位,被人視為聖徒的人。在靈界,他們也是最具欺騙性的。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關注天堂也是為了自己。” (《靈界日記》5074)

 

“在靈界,侵擾善人的主要是那些堅持信便得救,以為心裏相信便是信仰的全部,在實際生活上不遵從主的吩咐,卻以狡詐、敵視、仇恨、報復之心行事的人。所以說,他們並未過信仰的生活。這樣的人很多很多。他們以為只要參加聚會,領受聖餐,所行的一切惡事均會得到寬恕。到了靈界,他們照各自的欲望過敗壞的生活。” (《靈界日記》5066)

 

“在一座高山及其周圍,住著很多所謂的新教徒。在塵世的時候,他們以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基督徒,因為每當領受聖餐時,他們都表示了懺悔,而且時常屈膝禱告,祈求罪得赦免。他們稱這就是懺悔,卻從不省察自己,不知道也不求知道究竟何為罪,只知道反正自己是生在罪孽之中。因為這個緣故,每當聖餐或禱告過後,他們依然故我。他們以為因害怕懲罰而不違犯法律,因害怕喪失名利而不違背道德,那就是效法基督的生活。妄念與欲望他們不認為是罪,而實際上,這些才是使人沉淪的罪。表面舉止得體,裏面卻充滿妄念和欲望,這是偽善,對神對人都是一種欺騙。” (《靈界日記》53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