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史威登堡讀書會

http://www.swedenborgians.org/

 

《天堂與地獄》

《天堂的奧秘》共含八卷,1749-1756年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問世。八年間,史威登堡潛心寫作,人們對他的奇能異事尚不得而知。1758年夏天,史威登堡再次前往倫敦,發表五本篇幅相對較小的著作,分別是《天堂與地獄》(Heaven and Hell),《白馬》(The White Horse),《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宇宙星球》(The Earths in the Universe),《新教會要義》(The New Jerusalem and its Heavenly Doctrine)。當中資料多取自《天堂的奧秘》,分別就某個主題重新作了一次系統的闡述。

聖經對天堂地獄的描繪甚少。通過聖經,我們對天堂地獄所得的概念幾乎限於天堂是黃金街碧玉城,地獄是硫磺烈火等粗略的印象。主在世的時候曾有許多事想告訴門徒,只因當時他們領會不了,於是應許等真理的靈來了,要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人的死後生命及天堂與地獄的奧秘,無疑是應許的一部分。(耶穌曾對門徒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1612-13))

有人曾問耶穌,天堂何時在地上降臨。他說天堂降臨不是肉眼所能見的,不能說在這裏或在那裏,因為天堂在人的心裏。史威登堡所親身經歷並為我們描繪的天堂與地獄能讓我們對主的話有更深的領悟,靈界的景象立時在我們腦中清晰起來。靈界不在遙遠的太空,就在我們周圍。我們既在現世,也在靈界。就肉體而言,我們在現世;就靈魂而言,我們在靈界。瞭解靈界有助我們瞭解人性,反之亦然。史威登堡對靈界的描繪也是對人性的解剖,令人信服,不顯得陌生和遙遠。在史威登堡筆下,天堂不是一種精神的寄託,而是觸摸得到的真實具體的存在。在天堂,短暫將成為永恆,殘缺將變為圓滿;不再有醜陋,只有美好;不再有虛假,只有真實;不再有邪惡,只有良善;不再有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遺憾和痛苦,一切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將在這裏得到完滿的實現。惡人將在地獄找到自己的棲身之所,他們既自願選擇這個地方,又在其間受彼此的折磨和無盡的痛苦。

在史威登堡的所有著作中,《天堂與地獄》估計是最受關注和歡迎的一本。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天堂,第二部分講述人死後的狀況,第三部分講述地獄。相信該書能帶給你一段神奇的靈界之旅,使你對靈界有形象清晰的認識,如親臨其境一般。

 

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

《天堂與地獄》一書內容豐富,這裏只能選取某些主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難以面面俱到。我們從史威登堡的一次靈界經歷開始。(這個有趣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天堂、地獄、永生的不同看法,極具代表性。後面所選取的主題,對這些觀點自然有一個回應。)

有一次在精靈界,史威登堡和天使們交流時,看到一條路上擠滿了人,都是剛剛離開塵世,跨入靈界的人。由於他們初入靈界,對靈界尚一無所知,就以為自己還在人間。因為靈魂離開肉體,在靈界蘇醒的過程,好像從睡夢中醒來一樣。史威登堡和天使們從中挑選十二個人,想知道他們對天堂、地獄及永生抱有怎樣的觀念。(參《正信的基督教》160

第一位說道:“神職人員告訴我們有天堂和地獄,告訴我們死後能得著永生。所以我相信,只要有好行為就能進入天堂。由於人們都表現良好,所以我相信沒有人會打入地獄。那麼,地獄只是神職人員編造的神話,為要警戒我們離開惡行。”

第二位說道:“我也相信有天堂和地獄。神掌管天堂,魔鬼掌管地獄。他們彼此為敵,皆稱自己為善,稱對方為惡。道貌岸然的人都是一些偽君子,他們可以粉飾惡行,也能譭謗善行,兩面三刀。既是如此,我投靠神還是投靠魔鬼,有何分別呢?只要討他喜歡就行了。”

第三位說道:“要我相信有天堂和地獄,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有誰從天堂或地獄回來過,告訴我們它真的存在呢?若真有永生,為何人類歷史上數不勝數的人中,沒有哪怕一個回來告訴我們呢?”

第四位說道:“讓我告訴你為何沒有人回來告訴我們。因為當我們呼出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死了。那時我們成了一個精靈,飄蕩在風中,或者就像人口中的氣息。既是如此,誰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呢?”

第五位說道:“朋友們,等到最後審判的日子,所有人都將複歸塵體,你就能看到他們,和他們說話;每個人都將述說自己的命運。”

第六位嘲笑地說道:“如同風一般的靈魂,如何回到早已腐朽解體化為塵土的軀體呢?埃及木乃伊還能回來向我們說話嗎?你若相信,就等著那一天吧!你將永遠等下去,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第七位說道:“要我相信天堂、地獄和永生,我也得相信鳥類和動物也有永生,因為有些動物像人類一樣講道德有理性。人們都說動物不會有永生,所以我說人類也不會有永生,這道理是相通的。人不就是動物嗎?”

第八位說道:“你若願意,就相信天堂吧,但我不信有地獄存在。神是無所不能的,他能救每一個人。”

第九位和第八位握了握手,說道:“神不僅是無所不能的,也是滿有恩典的。他不會將任何人投入永遠不滅的火中。即使真有人已在地獄的火中,神也能將他解救出來。”

第十位說道:“我也不信有地獄存在。神差他兒子降世,擔當了全人類的罪,為他們代求。魔鬼焉能反對神呢?魔鬼既已無能為力,還要地獄做什麼呢?”

第十一位曾是一位神父,聽了這些話,他憤怒地說道:“得救的只是那些獲得信心的人,而只有神所揀選的才能獲得信心,上面寫著基督的功德。誰配得揀選,全在乎全能的神。誰能與他強嘴呢?”

第十二位是從政的,一直默默無言。大家請他作最後的陳述,於是他說:“關於天堂、地獄和永生,我無法表述任何意見,因為根本沒有人清楚地知道。不管怎樣,只要神父們不冒犯他人,不妨讓他們傳講這些道理。這樣,人們就會無形中服從政府和法律的管束。社會安全有賴於此,不是嗎?”

 

靈魂不朽的信念

自史威登堡自由出入靈界以後,經年累月的經歷告訴他,人原本可以與靈界自由來往,靈魂不朽曾是人類普遍的信念。人的內在即是靈。就肉體而言,人在塵世;就靈魂而言,人在靈界。史威登堡提出,人的靈魂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被創造為不朽。“人之受造,他的內在是不朽的。因為他能信神,能愛神,能藉由信和愛與神相連,而與神相連就是永生。”(《新教會要義》223

遠古時代的人本可自由與靈界交往,只因後來人們逐漸沉溺於聲色享受,與靈界就隔離了,靈魂不朽的意識也逐漸模糊了。該意識模糊的結果,或是妄執人死如燈沒,塵身滅了,生命就消於無形了;或是理性昏昧,本末倒置,以為靈魂離開了,還需要與塵身複合,方得再生。

在基督教,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後是處於休眠的狀態,要等到最後審判之日,靈魂複歸塵身之時,才得以復活。這是明顯的理性昏昧,本末倒置。耶穌說:“叫人活著的是靈,肉體是無益的。”(約翰福音663)叫人活的既是靈,肉體是無益的,靈魂何以還要複歸肉體才得以復活呢?

理性本告訴我們,使人活著的是靈,不是塵身。離了靈魂,塵身便喪失知覺、意識、活動、生氣,結局是逐漸冷卻、腐朽,歸於塵土。生命在於靈,靈才是真我。塵身的形狀、知覺、活動、意識都來自靈。既是如此,人離開塵身進入靈界後,理當依然是活生生的人,有人的形體、樣貌、知覺、意識、記憶、活力。“凡屬愛之善,屬信之理,皆從神流入,非人自有。從神而來的善與理直接流入他的靈,再經由靈流入他的心智,再經由心智流入他的身體。(《身心關係》8)從靈魂到心智到身體,這是合乎理性的順序。

當人們逐漸耽著於聲色享受,忘失了人的自性,許多錯誤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由於這些錯誤的觀念,史威登堡發現,多數人在靈界蘇醒以後,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以為尚在人間。“許多剛剛死去的人,當他們發現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活著(因為人死後的第一個階段與生前相似,以後會逐漸發生變化,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簡直大喜過望。他們說這真的難以置信,並為生前對人死後的光景那般蒙昩無知感到奇怪。基督徒尤甚,他們本該比無信仰的人更明白這些道理才對。直到此時他們才發現,從前之所以蒙昩無知,是因為世俗的追求、肉體的欲望充塞了他們的心,使他們得不到真光的照耀,也就不能透過表相看到實質。當今時代,群眾貪著肉體的欲望和世俗的追求,黑暗必遮蔽他們的心。許多基督教的學者,當他們發現自己死後依然有形體,有衣服,有房子,同生前一樣,簡直目瞪口呆。他們想起從前對死後生命、靈魂、天堂、地獄所持的觀點,覺得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真是糊塗透頂,還不如那些信仰單純的人來得聰明。” (《天堂與地獄》312-313

“基督徒相信,在最後審判日之前,沒有人上天堂或下地獄。他們相信終有一天,眼前的一切都要毀滅,然後新天新地出現。屆時,靈魂複歸肉體,得以再生……為了讓人們相信這並非實情,主許我與天使交往,與魔鬼對話,迄今已有數年,有時甚至從早到晚,無有間斷,以便瞭解天堂地獄的情況,目的無非是希望基督徒不再固執如上錯誤的觀念,因為錯誤的觀念導致昏昩無知。另一方面,憑理性思考的人必要產生懷疑,終而丟棄這些觀念。他們心想:‘如此浩瀚的宇宙,數不勝數的星體,豈能與日月一道毀滅?比地球大得多的星體豈能落到地球?早已腐朽解體的身軀,如何與靈魂複合?再者,若靈魂未得複生,又何去何從?沒了塵身的知覺,又是什麼感覺?’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與信仰衝突,因為它們不可理喻,導致許多人徹底放棄對靈魂不朽、天堂地獄、教會信綱的信仰。當他們說:‘有誰從天堂或地獄回來,告訴我們它真的存在?在地獄永遠受火的煎熬,這算哪門子事?哪有最後的審判?我們豈不是徒然等候千百年了嗎?’諸如此類的說法證明他們已否定信仰。許多精通世務的人就有這些想法。為了防止他們繼續困擾和誘導那些信仰單純的人,使他們對神、天堂、永生等產生疑惑,我的靈性深處蒙主開啟,使我能與已故的親友晤面,有的數日,有的經年累月。我所交談的人,用千千萬萬形容也不為過。他們有很多在天堂,也有很多在地獄。我與過世兩天的人也有過交談,告知他們的葬禮正在舉行。他們說能夠褪去在塵世為他們服務的肉體是一件好事,希望我別拿他們當死人看待。他們和以前一樣,依然是活生生的人,只是從一個世界跨入了另一個世界。他們不覺得丟失了任何東西,因為他們依然有形有體,有意志有悟性,有思想有情感,有知覺有欲望,和從前一樣。”(《天堂與地獄》312

史威登堡指出,聖經雖囿於當時人們的認知,沒有對人死後的情景作詳細的描繪,但人死後依然活著仍是清晰可見的事實,例如:[1] 耶穌應許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2343[2] 耶穌對法利賽人設了一個比喻,說:“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路加福音1619-31)一個在天堂享福,一個在陰間受苦。[3] 論到復活,耶穌對撒都該人說:“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馬太福音2232),無非是說,神既自稱“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說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如今都是活生生的人。[4] 耶穌在山上顯聖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和主說話。(路加福音930-31)(參《最後的審判》19

時至今日,醫學界對瀕死體驗的發現和研究,為我們瞭解死後的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研究發現,多數瀕死體驗有著某些共同的特徵,比如靈魂脫體、穿過隧道、遇見強光、與神靈交流、舒適的感受、全景式的人生回顧,等等。如今,瀕死體驗已超出學術研究的範疇,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瀕死體驗對於人們瞭解生命真相,重新認識原始本真的信仰想必會大有幫助。

【注】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在他的著作《死亡回憶》(Life after Life)一書中,首創了“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一詞。雖然相關的研究和報導在此之前已層出不窮,但穆迪博士的傑作將“瀕死體驗”這一概念呈現在了大眾面前,使“瀕死體驗”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下面是一位瀕死體驗者的經歷描述,引自《死亡回憶》一書(夏樂譯,吉林文史出版社)。通過這段描述,我們看到瀕死體驗者的經歷與史威登堡在靈界的見聞及佛家的修證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不妨將此段描述與下文“生命冊”及“聖愛與聖智”一章作一比對),科學和信仰在此美麗相遇。

“當那道光出現時,它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在你的一生裏,有什麼值得向我展示的嗎?’或者別的具有相同效果的話。接下來,倒敍開始了。我想:‘啊,現在是怎麼回事?’因為,幾乎在一瞬間,我一下子回到了兒童時代。從那裏開始,我漫步於早年生活的每段歷程,看著我生命裏的每一年每一天,一直到現在。

“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很奇怪,那是我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跟鄰居家的小孩在一條小溪旁玩耍,在那個時期還有很多別的畫面——和我妹妹一起玩,和我家附近的孩子一起的歷險,的確是在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接著,我到了幼稚園,我甚至記起我是何時拿到那個最喜歡的洋娃娃的,不過後來我把它弄壞了,哭了好長時間。這段經歷讓我受傷頗深。畫面繼續播放,我又記起了在童子軍裏的事,我們出去野營,記起在語法學校度過的一年,那一年裏發生了很多事情,我都記得。接著,我來到初中,被選為學校榮譽社團成員時,是多麼榮幸啊……就這樣度過了初中,然後是高中、畢業,我大學中的前幾年,然後是現在。

“倒敍按照我的生命經歷一幕幕進行,栩栩如生。就好像是你在櫥窗外緩緩而行,看著櫥窗內完全三維的彩色圖像,它們還能動。舉個例子,在我弄壞洋娃娃時,我可以清晰看到每個步驟。我並不是從當時的視角來看這一切的,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那個小女孩。像在看電影一樣,看到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然後發現一個小女孩在他們中間,那個小女孩就是我。我在那一群人中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自己,而裏面小女孩所做的就是我以前所做的,因為我還記得。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回顧過往時並沒有看到光在哪里。他在提出問題之後,就消失了,然後回顧開始,不過,我還是感覺到他並沒有離開,他仍然在那裏陪著我,陪著我一同回顧生前的情景。因為我感到了他的存在,而且他還不時地做些點評。每當我回顧到一幅畫面,他就會隱隱提醒我注意點什麼。似乎,並不是他想看這些——他早已知曉——他負責的是挑選我生命裏某些值得回顧的鏡頭,然後展現在我面前,從而勾起我的回憶。

“整段過程裏,他都在強調愛的重要性。他的展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和姐姐共度的時光;我和她一直互相關愛。他讓我看到一些自己對姐姐自私的時刻;但是,大部分展示中,他還是著重於表現我們互敬互愛、共同分享的畫面。他指出我應當努力為他人生活,盡全力幫助他人。在這裏,他並沒有任何責備的意思。當他說明我回顧那些自私的畫面時,他的意圖僅僅是讓我有所獲益。

“他似乎還對知識的學習非常關心。他特地指出人必須不停地學習,充實自己,他還說,我回去後要繼續學習,他甚至還提到,當他與我再次見面時(因為此刻他已經告訴我,我過會兒應該先回去)要承擔很重的學習任務。他指出,學習是需要堅持、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似乎在死後仍然要學習。我想,在回顧這些畫面時,他在試圖教我些什麼。

“這件事非常奇怪。我在那裏,我確確實實親眼看到了這些回顧,而且速度非常快。然而,我卻能一目了然所有的細節,一個也不放過。回顧的時間跨度相當大,我簡直不敢相信。光來了,我開始回顧,然後光離開了。整個過程應該不到5分鐘,大概也就30秒,說不清。”

在宗教的教導、聖人的證悟、科學的發現之外,每個人皆有內心的聲音可以聆聽。靈魂不朽的意識雖已模糊,卻從未消失。伴隨著生命的流入,人的內心有一種覺悟,使人本能地相信靈魂不朽。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稱之為“潛意識”。當人們醉心于俗世名利,沉溺於聲色享受,站在感官的層面思考時,或許會加以懷疑甚至否認。但總有那麼一些時候,那麼一些情境,心性突然閃現了,猶如暗夜閃現的星光,此時我們毫不懷疑死後生命的存在。不是嗎?正因為從生命之源流入的直覺,無始以來,不論時光如何變遷,人類始終沒有丟失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靈魂不朽”、“真愛永恆”等信念。智慧之王所羅門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傳道書311)誠哉!

 

靈界見聞錄:靈魂的形相

一次,我看到不遠處顯現一個天象。一團雲分成許多小團,有的藍色,有的黑色。它們互相碰撞,劃出道道光線,時而像利刃,時而像鈍劍,時而刺射,時而收斂,仿佛一場激戰。各種顏色的雲朵交相碰撞,不過這並非真的戰鬥。由於相離不遠,我舉目仔細觀看,見有許多男子正步入一座宮殿,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殿基是大理石和花斑岩的,我看到的天象就發生在殿的上空。我向一個正要進殿的人詢問情由,他說這是一座學院,年輕人來這裏獲得各種學問。

聽了這話,我隨他們一同入殿。當時我在靈裏,換言之,我與靈界的精靈和天使處於一樣的狀態。我看到大廳前面有一個講臺,中間有許多長凳,四圍有許多座椅,入口對面有一個樓廊。講臺、長凳、座椅、樓廊分別是為輪流作答的年輕人、聽眾、已經作答的人、作評判的長老而設的。樓廊中間有一個講壇,稱為院長的智者坐在那裏。問題由他提出,年輕人到講臺輪流作答。各就各位以後,院長站起來說:“現在請回答如下問題:什麼是靈魂,它的性質又是什麼?”

聽到這個問題,在座的人面面相覷,竊竊私語。有幾個坐在長凳上的人驚歎:“從亙古到如今,有誰憑自己冥思苦想參透了什麼是靈魂呢?更別說靈魂的性質了!毫無疑問,這問題遠遠超出人的思維能力!”坐在樓廊的長者告訴他們:“這問題並非超出人的思維能力,是可以思考明白的。你們回答就行了。”當天被選中的年輕人就依次起立,到講臺回答問題。共有五人,他們經長老鑒定,被認為是特別聰明的,正坐在靠近講臺的沙發上。他們照就座的順序,輪流走上講臺。每人上臺時穿一件白色絲綢外衣,再披一件織著花紋的細羊毛長袍,頭戴一頂禮帽,上面紮一束由許多小藍寶石圍繞的玫瑰花飾。

第一位走上講臺,說:“自從創世以來,靈魂是什麼,其性質又是什麼,還沒有啟示給任何人,屬於神藏在他寶庫中的秘密。但人們至少發現,靈魂就像一位女王,居住在人體內。至於女王的宮殿何在,學者們還只是猜測。有的認為在大腦與小腦的結節上,就是稱為松果腺的地方。他們猜測靈魂的寶座在此,因為整個人是受大腦和小腦的支配,而大腦和小腦又由松果腺來協調。若能隨意支配大腦和小腦,必能從頭到腳支配整個人。世間有很多人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至少是大有可能的,但後來又被認為是純屬想像。”

說完以後,他脫下長袍、外衣和禮帽。第二位就穿上,登上講臺。他認為在整個天堂和整個人間,沒有人知道靈魂是什麼,其性質又是什麼。他說:“我們都知道靈魂存在,在人的裏面,但它到底在哪,還只是猜測。不過有一點倒可以確定,就是它位於頭部,因為理性在此思考,意志在此作決定。再者,人的五種感覺器官都在頭的面部,給它們帶來世命力的是住在頭部的靈魂。至於靈魂的具體位置何在,我不敢妄下定論。有的認為在三個腦室,有的認為在紋狀體,有的認為在兩腦的髓質,有的認為在大腦皮層,有的認為在硬腦膜。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贊成位於三個腦室的人其理由是,它是精神和大腦各種淋巴的容器。贊成位於紋狀體的人其理由是,它構成神經賴以傳遞資訊、兩腦與脊柱得以連接的骨髓,從脊柱發出的神經纖維再將整個人體有機結合起來。贊成位於兩腦髓質的人其理由是,它是所有神經纖維的集結,構成整個人體的雛形。贊成位於大腦皮質的人其理由是,它是所有神經纖維的起點,因而也是所有感官和運動的起點,可以說,人的粗枝末節都在這裏。贊成位於硬腦膜的人其理由是,它是兩腦共有的保護性覆蓋膜,延伸到心臟和其他臟腑。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難分高下。所以請你們自己選擇和決定最佳的答案。”

說完以後,他走下講臺,將長袍、外衣和禮帽交給第三位。第三位上臺,說:“像我這般年紀的人,怎能參透如此高深的問題呢?請問坐在四圍的學者,坐在樓廊的智者,更請問頂層天的天使,誰能憑自己的理性對靈魂有所瞭解呢?至於靈魂何在,我倒有個不錯的猜想。我認為它位於心臟,因此也滲透到血液中。我的理由是,心臟通過血液支配身體和大腦。從心臟發出一條大動脈,貫通全身,又發出一條頸動脈,貫通大腦。人們因此普遍承認,靈魂通過心臟流出的血液維持、滋養包括身體和大腦的整個生命機體,賦予人生命活力。此外,聖經多次提到‘心與靈’,這也是一個依據。例如,人當盡心盡意愛神,神要給人造一個新心和一個新靈,甚至明說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聽到這些話,台下一些神職人員高呼:“你太有才了!”

然後第四位穿上禮服,戴上禮帽,走上講臺,說:“我也覺得沒有人具備此等智慧,竟能參透靈魂及其性質。因此我想,任何試圖參透靈魂的人,必定費盡心思,徒勞無功。打小開始,我一直相信古人的觀點,認為靈魂內住於整個人體,貫通於身體每個部位,同時存在於大腦和軀體。現代學者將靈魂限定於某個部位,而不是整個人體,這是徒勞無益的發明。再者,靈魂是一種靈質,不能賦予空間和位置的屬性,只能說是內住和充滿。還有,當人提到靈魂的時候,誰不是理解為生命呢?而生命不是存在於整個人體和每個部位嗎?”許多聽眾贊同這種觀點。

隨後第五位依樣穿戴,走上講臺,說:“我不大在乎靈魂究竟在哪,是在某個部位還是在整個人體。不過對於靈魂是什麼,有怎樣的性質,我願意說說自己的觀點。人們都將靈魂想像為某種純于自然的東西,可以比作氣或風,內含理性的活力。這是人高於動物的地方。人死的時候,我們說他呼出了靈魂,吐出了最後一口氣。我的觀點就是基於這個事實。死後繼續活著的靈魂被人認為是氣一般的存在,內含思想的活力。除此之外,靈魂還能是什麼?不過我先前聽樓廊的長者證實這問題並非超出人的理性,是可以明白的,我就索性請你們自己來解開這個永恆的奧秘。”

樓廊的諸位長老就望向提出問題的院長。院長看到他們點頭,示意他下去給以解答,就立時從講壇下來,穿過會眾,登上講臺,伸手示意,說:“請聽我言。誰不認為靈魂是一個人至深至微的本質呢?本質能脫離形體而存在嗎?沒有形體的實質不等於虛構幻想嗎?故此,靈魂必有形體,至於是怎樣的形體,下面我就加以解釋。它是愛的一切元素與智的一切元素所組成的形體。愛的一切元素稱為情,智的一切元素稱為識。情與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包含無量無邊的元素,它們井然有序地凝為一個連貫的整體。稱為整體,因為它無可取走,也無可加添。人的靈魂不就是這樣一種形體嗎?愛的一切元素和智的一切元素不就是此形體的要素嗎?這些要素存於人的靈魂,並通過靈魂存於人的大腦和身體。

 “你們稱為精靈或天使;尚在塵世的時候,曾以為精靈和天使是風或氣一樣的存在,是人的思想和意願。現在你們已清楚地看到,你們是實實在在的人,曾在塵體內生活和思想的人。你們也知道使人活著和思想的不是塵體,而是塵體內的靈質。你們將其稱為靈魂,只是不知它呈現什麼形體。如今你們已看見靈魂,你們就是靈魂,也曾多多聽聞、思考、談論和著述它的不朽。由於你們是從神而來的愛與智的形體,所以能永遠不死。因此,靈魂是人的形狀和模樣,不能取走什麼,也不能塞進什麼,是貫穿人體的至為內在的形體。由於外在的形體都從內在獲得本質和形相,因此你們就是靈魂,正如你在別人和自己眼中所呈現的。簡言之,靈魂是人的真我,是至為內在的人。故此,靈魂的形相是完整的人的形相。但它不是生命的本體,而是直接從神接受生命的載體,因而是神的居所。”

許多人為院長的講演鼓掌喝彩,但也有人說:“我們還得仔細想想。”回去的路上,我突然看到殿的上空有一團明亮的雲穿透殿頂(先前是不同顏色的雲彼此碰撞,劃出道道光線),將大殿照得金碧輝煌。聽說他們看到牆上有字顯現,其中一句寫道:“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紀27)(故事譯自《正信的基督教》697

 

死亡的經過,史威登堡的瀕死體驗

史威登堡從靈與身的對應關係解釋死亡發生的經過。所謂對應,即心與境、性與相的表裏關係。例如,心情與表情有對應關係。快樂的心情對應快樂的表情,憤怒的心情對應憤怒的表情,悲傷的心情對應悲傷的表情,痛苦的心情對應痛苦的表情,等等。心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從表情可以讀出一個人的心情。這是對應的一個例子。

心情不僅在表情上反映出來,也在心臟的跳動上反映出來。古人將情緒稱為“心情”,道理在此。心情微妙地影響著心臟跳動的輕重、緩急和規律性。古時郎中通過診脈能準確判斷人的病情,即是心情微妙影響心臟跳動的明證。

思想與言語也有對應關係,言語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同樣,思想不僅在言語上反映出來,也在肺的呼吸上反映出來。在不同的思想狀態下,相應地會有不同的呼吸狀態。這層對應相對心情與心跳的對應更加微妙,平常我們從未留意。

思想和情感屬靈魂的範疇,而心臟的跳動和肺的呼吸是肉體新陳代謝的主推動力。靈魂和肉體的這種對應關係好比一個結。隨著肉體衰老,我們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當肉體與靈魂的結因肉體衰老或其他原因而逐漸鬆懈,直到最終完全脫落時,靈魂就離開肉體。此時,我們就說這個人“死”了。肉體缺了靈魂的生氣和活力,就喪失知覺,逐漸冷卻、腐朽。

“靈與體最深層的聯繫是呼吸和心跳。思想與呼吸相聯,情感與心臟相聯。呼吸和心跳一旦停止,靈與身隨即分離。肺的呼吸和心臟的跳動是生命的結。此結一旦脫落,靈就收歸自身。塵體失去了靈的生氣,便逐漸冷卻腐朽。”(《天堂與地獄》446

每個人死亡的原因和過程的長短各不相同,對死亡的體驗和死後的遭遇也各有不同。在這方面,史威登堡留下了他的親身體驗。他的描述能讓我們對死亡的過程和死後的遭遇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參《天堂與地獄》449-450)(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個範本。人死亡的經歷和死後的遭遇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不同。)

主引導他進入瀕死狀態,好讓他對死亡的經過有全面的瞭解。他始終保留敏銳的感覺和清醒的意識,以便他切身體驗並事後回想起整個過程。他注意到肉體的呼吸已變得非常微弱,幾近停頓,同時發現有一種深沉的內呼吸正在進行,乃是靈魂的呼吸。

【注】要瞭解何為靈魂的呼吸,當知塵體因靈魂而有生氣,靈魂是人的內在,是更真實的自我。塵體的形狀和生氣來源於靈魂。就是說,靈魂當為人的形狀和模樣。現代人不知靈魂為何樣,是忘失了更真實的自我,將塵體執為真我。塵體是粗身(粗重之身),靈體是細身(精細之身)。因為塵體是塵質的,靈體是靈質的;生命層次迥異。將肉體的呼吸和靈魂的呼吸分別代以粗身的呼吸和細身的呼吸,概念就清楚了。若將人之死亡聯想到蝴蝶之破蛹重生,就更形象了。

然後他看到有屬天的天使,有的在遠處,並有兩位坐在枕邊。周圍的靈逐漸退去,以為他死了。他聞到一種香味,因為有屬天的天使同在。精靈聞到這種氣味,就不敢靠近。當人進入靈界時,這種香味使得惡靈不敢靠近而傷害他們。

坐在枕邊的天使一直默默無聲,只是與他交接思想。一旦他接收到天使的思想,天使就知道他的靈魂快要出離肉體了。他感覺到一種牽引力,將他的靈魂從肉體中牽引出來。天使告訴他,是主將我們的靈魂導引出來,於是我們就在靈界複生了。

人在靈界蘇醒以後,屬天的天使不會離開,因為他們愛每一個人,樂意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但是有些人因自身習性的緣故,無法承受屬天天使在身邊停留太久,因而希望他們離開。在這種情況下,有屬靈的天使前來,此時我們將獲得亮光。因為之前還只有思想,未得視覺。

史威登堡回憶,他感覺從左眼到鼻子中間仿佛有一層膜被天使卷起來。此時,他左眼打開了,能看見了。然後又感覺仿佛有東西從臉龐輕輕地被卷起來。

天使無微不至地關照剛剛蘇醒的人,儘量讓他們感受到愛,並將靈界的情形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靈,已離開塵世進入靈界。

此間,剛剛蘇醒的人若有任何願望,天使都會傾力相助。至少,天使會盡我們所能領會的,告訴我們靈界的各種情況。倘若我們的習性決定我們不願受教,我們就尋求離開。可見不是天使離開我們,是我們離開天使。天使實在愛每一個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和快樂莫過於給予幫助,將人引向天堂。

離開天使以後,會有善靈前來接引,與他們作伴,也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倘若他的習性決定他甚至不願與好人相處,又會尋求離開。根據需要,這個過程會反反復複,直到他找到與他生命習氣相同的人群。至此,他仿佛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生命的樂趣,然後過著與生前相同的生活。(注:善靈”指身在精靈界,尚未進入天堂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